担忧
据了解,这次公务员大轮训的主要内容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进行知识更新培训。培训的原则是“需要什么学什么,缺少什么补什么”,主要围绕提高公务员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管理能力确定培训的重点。为鼓励公务员积极参加培训,将建立以能力和工作业绩为导向的用人机制,逐步做到“不经培训不上岗,不经培训不任职,不经培训不提拔”,新录用的公务员必须培训合格才能任职定级。实行公务员培训登记和学习档案制度,把参加培训的情况作为考核和任用的重要依据。
其实,中央政府大规模轮训官员起始于2000年,只不过开始大多是针对高层官员。在随后的6年时间里,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官员培训的文件,官员教育培训如今已逐步走上制度化轨道。
对于这次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公务员轮训,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认为,通过这次培训,“特别是要把学习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转化为推动中共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能力”。
但是,对于此次公务员大轮训,中共中央党校(党内培训官员的最高行政机构)教授王贵秀表示出了审慎的态度。“这次大规模轮训能不能取得好的效果,我持保留意见。不过在我看来,要提高各级政府的执政能力根本措施还是在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约束和监督政府权力,使依法行政真正落到实处。” 王贵秀对《北京周报》说。
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专家许广崇认为,对公务员进行大轮训是一个很好的设想,但是,这又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为避免轮训成为观光、考察的借口,建议轮训务必简约,反对浪费;注意形式,讲求实效。不要借轮训名义,行考察之名,践旅游之实。” 许广崇不无警惕地说。
其实,许广崇的担忧是不无事实根据的。近年来,中国官员出国考察、学习曾“蔚然成风”,理由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2006年6月上旬,一则新闻再次让“官员出国考察学习”这个话题受到了外界的广泛关注:据韩国“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介绍,在未来的3年内,中国将派出3万名农业官员到韩国考察学习。
最为著名的例子是中国官员培训“哈佛计划”。根据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和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签订的三方协议,从2002年起的5年内,政府学院将为中国培训300名厅局级以上中高级官员。有报道称,这是历来最大规模的中国官员海外培训计划。不过更令外界关注的是,此项培训一期为3周时间,所需费用却高达20万元公款。这由此引发很多人的质疑:花20万在哈佛学三周值吗?
与此相关,此前曾有报道说,中国官员出境经费年年控制,但年年超标。1998年指标为50~52亿美元,实际开支达280亿美元;2000年指标为65~70亿美元,实际达320亿美元;2002年则达350亿美元;2003年干部出境达427万多人次,耗资仍在300亿美元以上。
“官员出国成本过高,造成巨大浪费,是个严重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系主任毛寿龙教授说。
据了解,这次公务员轮训的内容也包括有计划组织出国考察学习。其实,对于外界的担心,负责此次培训的政府部门也特别在规划文件中强调:严禁以培训为名搞公款旅游,尤其是出国(境)旅游;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坚决纠正违法违纪行为,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其单位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
但是,从以往的实际情况来看,类似的限制性规定早已出台,可是,官员借考察学习之名行旅游之实的不正之“风”,并没有得到根本性遏止。因此,对于此次公务员大规模轮训,一些专家还是有些担忧:这会不会催生新一轮“官员外出考察旅游”的热潮?
培训应公开透明
有些网友认为,现在是信息和法制社会,如果一个人肯学习,不参加所谓的培训也能学习到很多知识,如果公务员实在需要进行大规模轮训,应着重对公务员的价值观念、公平人权观念、宪政思想进行教育。
对于如何保障这次公务员轮训高质量地完成,供职于河北省威县国家税务局的媒体评论员吴睿鸫认为,首先要做到培训公开透明。在他看来,近年来,在公务员培训方式上,出现了“奢侈化”的不良倾向,有些培训甚至演变成了“公款旅游”。因此,对于这次大规模的公务员轮训,吴睿鸫认为,作为政府部门,一方面更应该从技术上把培训过程公开,给公众更多的信息,比如说每次培训花费了纳税人的多少钱,至少是让公众看到制度上不断完善的信息。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公务员培训完全可以通过因特网、光盘、录像带、书本以及聘请外国专家前来传经送宝等途径获得,这些方式照样可以学到“真经”,而没有必要动辄就出国培训,或到旅游景点去轮训。
此外,吴睿鸫认为对培训效果应有严格的绩效评估。从以往经验来看,由于培训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大多数公务培训都是一种粗放性经营,这是政府管理失职的具体表现。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再次发生,此次公务员轮训必须进行跟踪式的绩效评估,以便及时调整乃至撤消无益的培训。当然,这里面涉及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绩效如何评估?二是由谁来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