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中国视野>>> 时政·法律
纪念邓小平逝世10周年
· 时间: 2007-02-11 · 本刊记者 冯建华

1992年6月9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被正式确立为中国国家经济体制,从此,“改革”的合法性得到正式确认,逐渐成为时代“主旋律”。

“邓小平用‘不争论’的指示回应对改革的诘难,并用视察南方及一系列重要讲话的异乎寻常的强势举动,来重新启动改革进程,改革才不致半途而废。” 徐友渔教授分析认为。

第三次争论始于2004年,“导火索”是有学者质疑国企产权改革中,存在大量官商勾结导致大量国有资产被贱卖的现象。随后,有学者开始质疑改革的公正性和意义,因为改革带来的部分结果是社会贫富分化日趋严重,“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成为压在普通老百姓身上的三座大山。发展到最后,很多人甚至认为“宁愿全面停止改革,也不要扭曲的、不公正的改革。”

不过,虽然由改革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但这并没有影响中国政府继续推进改革的决心。

2006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国最具有政治影响力的“两会”期间公开表示,中国不仅“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而且要“切实加大改革力度,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

之后不久,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公开表明:“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前进中尽管有困难,但不能停顿,倒退没有出路”。

这次中央两位高层领导人相继对改革方向阐明态度,也可视为对相关改革大讨论的回应。

“面对企图利用现实中的问题和普通民众的不满来否定改革的力量,当下中国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坚持改革,把这条路走通!”徐友渔教授说。

“历时两年多的第三次改革论争,已经趋向于进一步坚持改革的基调。” 中共中央党校(党内最高培训机构)党建部主任王长江对《北京周报》记者说,“中央决策层最大的希望是将改革推向深入,而不是陷入简单的辩论之中,因为解决现实问题比争论更重要,这也可以看作是对邓小平改革‘不争论’方针的遵循。”。

掌管大型国有资产的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保民说认为:“中国改革的基调是自邓小平以来一直延续的,从未改变。”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报道:
· 死刑复核权回收 中国严格把关死刑判决 [2007.02.08]
· 央企改革确定新目标 未来3年减少60央企 [2007.02.04]
· 邮储银行挂牌进入读秒期 [2007.02.04]
· 房地产宏观调控与可持续发展制度创新 [2007.02.04]
· 唐双宁: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取得四大标志性成效 [2007.02.04]
· 慎定生死,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法院 [2007.02.01]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