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中国视野>>> 时政·法律
破解和谐社会难题
· 时间: 2007-01-31 · 本刊记者 李丽

 

8日在京召开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详细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胡锦涛总书记在11日的重要讲话更是彰显了中国执政党破解和谐社会难题的决心。

作为中共一年一度最重要的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这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中国社会面临的挑战
    这次全会发表的公报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在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中,比较突出的是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腐败和社会保障机制的缺失。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接近0.47,远超过合理分配的国际警戒线,而10%最高收入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是10%最低收入家庭的8倍以上。

在城乡差距方面,新华社的一篇报道称2005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达3.22∶1。而这篇报道在地区间的贫富差距方面的数据表明,中国东部最富省份与西部最穷省份的人均GDP差距达10多倍。

中国面临的其他亟待解决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还包括不充分的社会就业,亟待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环境保护,摆脱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方面的落后现状。

环境污染问题已对中国的长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构成了严重威胁。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9月联合发布的“绿色GDP报告”称,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卫生部和水利部联合调查的数据显示,中国有3亿多人饮用不合格水,包括三分之一的农村人口,多数是因为污染造成的。

近年的卫生和教育体制改革为公众认为是失败的,原因是卫生和教育的价格暴涨,超出了占人口大多数的中下收入群众的承受能力。

中央党校的吴忠民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 在医疗、住房、教育等费用居高不下、大学生就业不容乐观的情况下,人们会对未来变得焦虑。”

政府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04对教育的投资仅占其GDP的2.79%,而同期的国际水平时4.4%.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中国的能源自给率在不断下降。这给中国在节约利用能源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十一五(2006-2010)”规划纲要,2010年我国万元GDP能耗要比“十五”末期下降20%。

 

                                      共享改革成果

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将是确保社会公正最关键的调节机制。这次全会的精神预示着从强调效率到强调公平的分配体系的一种回归。

目前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够和谐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收入分配差距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朝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原有的保持社会分配公平的调节机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传统体制下,是靠计划经济体制对工资水平的控制实现的,这种分配体制虽然使居民的收入水平在长时间内都保持了极小差距,但是严重抑制了人们创造财富的热情,严重抑制了提升经济效率,所以需要改革。

从80年代开始,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一度响彻大江南北。而相对于传统体制来说,市场经济下的分配体制中,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有效促进了经济效率的提高,但却因为加入了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因素,因此会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平均。

但邓小平理论中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包括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两部分。他提到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先富起来的人要帮助后富的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是一个具有崇尚共富传统的国家。孔子曾经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中国现在的发展已到了可以回归这一原则的阶段。吴忠民在接受采访时说道,“社会公正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和本质特点。把社会公正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预示着政府职能定位的回归。”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元竹说,从国际经验来看,社会差距不断扩大是社会不稳定和不安全的主要原因。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得更多地关注贫困人口。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1   2   下一页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