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中国视野>>> 科技
破译恐龙“密码”
· 时间: 2007-01-30 · 本刊记者 唐元恺

 奇台发掘出“亚洲第一龙”没几天,徐星博士就来到100公里外的五彩湾,默默地继续着自己的恐龙研究工作。
   “我希望找到越来越多的恐龙,然后理清这些恐龙之间是什么关系,比如说谁和谁是兄弟,或者是父子关系,通过了解这种关系,我们可以恢复生命的这个演化树。”徐星说,恐龙在地球上生存了大概1亿7000万年,通过恢复其生命演化树与复原历史的真相,人类能够了解一系列很重要的生命学命题。

发现恐龙种类最多的年轻专家

“徐星故事的精彩度仅次于恐龙的人。”在采访中,他的一位同行如此夸张地赞誉这位中国著名的恐龙研究专家。  

徐是目前中国发现有效恐龙种类数量最多的考古学家--已发现和命名15个恐龙新属种。而他今年只有37岁,被看作是“最有前途的新一代古生物学家之一”。
    33岁前的5年,仅在国际知名的《自然》杂志上,他就发表9篇论文,并且其论文经常被国际核心学术刊物引用,仅1999年度论文的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引用就达37次,按照中国科技界认可的这两项“国际标准”,其成就大大超过了他的一些学界前辈。他的两项恐龙研究成果还连续入选年度“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在大学时代,自己对恐龙毫无兴趣。”徐坦言。1992年,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毕业之后,他考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读研究生。“这是我的运气,有幸到这个国内一流的研究所学习工作,有幸直接触摸其他人不易碰到的很珍贵的恐龙化石,有幸师从对恐龙研究颇深的多位专家与学界前辈,也从此与恐龙结下不解之缘。”
    恐龙虽然曾经在地球上称王称霸多年,但它们留下的化石却非常少。这是因为化石的形成需要十分复杂的条件:首先,生物体是否由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的物质组成的硬体(如骨骼等);第二,生物遗体或遗迹所在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是否适合于保存,例如,波浪作用强烈的水域环境就不利于生物遗体和遗迹的保存;第三,当环境介质的PH值小于7.8时,由碳酸钙组成的生物硬体容易受到溶蚀,因此也不利于生物遗体的保存;第四,氧化条件下也不利于有机质的保存;第五,生物死亡后是否迅速而长期被埋藏,倘若如此,才比较容易形成化石。“地球上只有极少数的演化证据可以有幸作为化石保存下来,而它们只有极少数能够露出地表,这也只有极少数的能到达我们手里,拿来做研究的材料信息又只有极少数能够被准确释读。”徐星颇有些感慨。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1   2   3   下一页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