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边是山,一边是海。
一边是质朴瑰丽的高原文化,一边是日新月异的都市文明。
这个夏天,贵州向广东人撩开它神秘的面纱。当“国酒茅台”杯2006多彩贵州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决赛落脚广州,当100位选手和工作人员从大山深处走来,属于那片高原的传奇将洗净一路尘灰,向我们展示它清新的面容。
要真正体会民族与时尚相融合的美,就必须更多的了解贵州。绚烂的民族文化,是贵州的风情与魅力最主要的来源。除汉族外,以贵州为世居地的少数民族有苗、布依、侗、彝、水、回、仡佬、壮、瑶、满、白、蒙古、羌和土家等17个。“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族”的多元民族文化,形成了这片高原的多样化格局,以及灿若云锦的美丽。

穿在身上的风情—贵州民族服饰
在贵州台江县施洞镇的苗寨,女子一般每人都有10多件绣花衣裳,大多是上辈人传下来的。衣裳上面至少有七种花,或绣,或用绸条订,或织,凸绣、平绣、辫绣、破线绣,各显其能。单是那两只色泽鲜艳的“红袖子”,就要花去她们将近一年的闲暇时间。
对于一支漂泊无定的迁徙民族来说,对文化与历史飘逝、散失的担心,总是让他们想尽办法记忆传承。千万双巧手把民族的记忆浓缩在衣襟、裙摆、袖口上,成为穿在苗人身上的特殊史记。
阴历三月十五姊妹节是施洞苗家女子人比人,花比花的日子。做母亲的会替女儿准备好一切:翻出藏在箱底的银饰,用碱水重新煮过,慢慢擦亮,密密缝在绣衣上,宽大的袖子上绣满红色的图案,衣服的前襟、后背还有袖口,到处都贴满了錾花银片、银泡以及叮当作响的银铃,再配上百褶裙。还有项链、手镯和银冠———母亲一并替女儿穿戴齐整,这才真正组成了美轮美奂的施洞银衣。
银子在施洞是富贵的象征。全套银饰要一万二三千元。
清水江边的踩鼓场上,女孩们围着圆圈踩鼓。因为过重银饰的羁绊,舞姿沉稳端庄不似别处那般激扬,但有青春做伴,魂魄始终是轻盈的、舒展的、秀美的。
施洞的服饰只是苗族众多支系服饰中的一种。苗族130多个支系有不同的盛装,总体上追求华丽重彩。而布依族的蜡染裙,侗族的对襟无领无袖衣,水族的长襟衣、包头帕、系长围腰等,不同民族的服饰更是繁花似锦,各领风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