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老外看中国
不同形式的语言障碍
· 时间: 2007-03-20 · 奈尔·哈尔迪

“你最喜欢的课程是什么?”就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上百个中国学生。我的目的其实并不在于问题本身,而是想让学生用英语回答课本上出现的话题。

学生给出的答案不尽相同。最受欢迎的课程是体育、英语和数学。只有不到百分之五的学生选择语文课。而在我执教的五个学期中,居然只有一个学生说最喜欢的课程是历史。也许,选择喜欢英语课的同学是碍于面子或是出于礼貌,但对于语文课和历史课的冷落却应该为教育者敲响警钟。因为对于本国语言、历史、文化的冷淡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承受的。

我的下一个问题是:“你为什么不喜欢语文课或者历史课?”得到的回答是“语文和历史枯燥乏味。”

也许因为我是历史系的毕业生,对于中国文学很感兴趣,所以我本人更喜欢历史和中文。而且我并不认为这些课程在本质上比英语乏味。同样耐人寻味的是,当我问那些没有外籍教师教授英语的学生时,他们对英语课的态度居然与对语文课和历史课的态度一样不感兴趣。

这就给教学方法提出了问题。在中国的外籍教师(简称外教)总是想方设法地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有互动性和趣味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许多。有时候是来自于私立学校老板的压力。他们追求经济效益,只要学生觉得上课好玩就行,完全不关心学生是否真的从课堂上学到了知识。有时候是来自于富有的学生家长的压力。他们花重金聘请金发碧眼的外教来给自己的小皇帝、小公主上课,是向邻居们炫耀自己有足够的财力来负担这种“乐趣”。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外教是将“课堂教学应该引人入胜”视为己任,并认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使学习落到实处的最有效方式。我属于后者。

无论外教的动机属于前者还是后者,学生们普遍认为英语课比用传统方法(即强调死记硬背)教授的语文课要有趣得多。据我了解,很多语文教师其实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问题在于他们如何解决。

英语教学不会对中文、历史和中国文化构成威胁。中国曾孕育了世界上最悠久、最重要的文明。就我个人而言,也十分希望看到中华文明得以发扬光大,实现伟大复兴。英语应该成为一种工具,使学生在对于本国语言和文化的认识上有更开阔的视角和更丰富的眼界,而不是成为汉语的替代品。

我认为,如果鼓励学生在英语课上提问,也同样可以鼓励他们在历史课上积极思考、踊跃提问。但有些时候,提问会被误认为是在挑战教师的权威性。英语教科书经常要求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有些外教认识到这点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尝试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教师的期待已有所转变。相比之下,中国教师往往不知该如何对学生做出适当的反应。

我认为,中国教育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强调纪律性是其中之一。中国学生与英国学生相比,有更远大的理想和动机。有件事我至今还记忆犹新:一个7岁的中国小男孩在操场上玩耍时不小心造成肘关节骨折,即使在疼痛难忍的情况下他也拒绝离开教室去医院看病,只因为他想要学习。

在我居住的城市南宁,许多书店里都挤满了孩子。他们或低头浏览、或席地而坐、或站立于书架之间,品味书香。这种对于知识的渴求,在英国是闻所未闻的。由此可见,中国教育的可贵之处。我并不认为西式的教育方法就是灵丹妙药。

但每当我想与中国同事讨论教育理念中的文化差异时,总是吃闭门羹。即便是在能够流利说英语的同事之间也没有任何共同语言。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教师培训体系。传统培训体系比较机械化,要求教师学会如何授课。但至于为何要采取这种方法授课而不是其他方法,则无人过问。

中国教师应消除对外籍教师和教学方法的恐惧。同样,外籍教师也应该从中国同行的身上学到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只有这样,双方才能找到共同语言,才能取长补短,以促进所有课程的发展,鼓励学生正确看待本国的语言、历史和英语。

注:作者是一位在南宁教英语的英国人。

(编译:陈姌)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相关报道:
· 美国汉语热升温 [2007.03.15]
· 华裔教授致力将中文著作译成英文 [2007.02.09]
· 汉语教学面临困境 语言教育呼唤改革 [2007.02.08]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