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老外看中国
食在中国:中国人的饮食
· 时间: 2007-01-29 · 马腾·加斯曼(德国)

勿庸置疑,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经济发展最为迅猛的国家之一,可以说,中国是远东正在蓬勃发展的一支巨大的力量。同时,中国也是"微笑的国度",弗朗兹·莱哈尔早在他1923年的歌剧中就赋予了中国这个美称,从此在德国乃至整个西方,“微笑的国度”也就成为了中国的代名词。在汉语中,中国的含义是中央的帝国,她的魅力早在马可波罗于13世纪的第一份对中国的报告中就已经奠定,不论当时的形容是否属实,中央帝国的魅力700多年以来从未动摇过。

在德国,人们对中国的认识往往来源于中国餐馆,在每一个大城市人们都能找到一家中国餐馆,以及数不清的中式小店。“中国通”们都知道,那里提供的膳食与中国庞杂的美食烹饪文化并无太大关系。近几年,无论是作为旅游者,学生,还是商务人士,应聘者,当他们亲身来到这里,他们往往会有这样的感触:兜里揣着一份工作合同,站在上海或是北京的机场登记口,当迈出第一步的时候,他将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在这里发生着无数他作为局外人无法理解的事情。

当一个人在北京生活了6个月之后,他对这里人们的行为方式逐渐理解了,然而往往一瞬间的事又会让他觉得困惑。中国人倾向于使用影射和比喻的方法,引导他们的谈话对象达到他们要谈论的目的。这一行为方式上的根本区别会时常让德国人感到困惑和糊涂。

这些困惑和糊涂常常能简单地通过一次和中国朋友或是客户的聚餐来解决。除了在饭桌上还有更好的地方能让人们更好的相互了解么?除了在锅碗瓢盆中还有何处能更加深刻地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和精神呢?何况中国的饮食文化又有着太多可以挖掘的东西。在一个幅员辽阔、气候多样的国家中,拥有不止一种菜系完全不足为奇:北京烤鸭和广东的鱼翅汤以及四川的火锅显然没有太大的共同点。

当人们因为工作或是商务活动来中国的时候将会发觉,“吃”在中国的待客之道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国人之间常常用“你吃了吗?”来相互问候,主人总是想方设法让客人吃得满意和高兴。对于一个德国人来说,当他第一次作为客人被邀请吃饭的时候,他会发现中国人请客吃饭和德国典型的商务餐和宴会有些不同。在中国,他们并不是在每个客人的盘子中提供食物,而是将食物盛在大盘子或是碗里放在桌子中央,这样每个客人都可以自由取食。同样也很特别的是,在中国,主人自己决定所有的菜单,而不是像在德国一样每个客人填写一张卡片。典型中国饭菜很追求各种菜肴的均衡。显然这对于很多欧洲人包括德国人来说是很不适应的,因为他们习惯于自己挑选食物。当然中国式的饭局也有个优点,就是人们不会对菜肴的挑选产生困难,很多餐馆都为顾客提供了超过百种的分门别类的菜肴。不过拼出一桌搭配合理的菜对并不在行的来华旅行者来说绝对是一次艰难而大胆的行为。欧洲人对并不熟悉的菜肴会感到恐惧,比如鱼头、鸡爪甚至有时上桌的蝎子,这些是中国餐馆应该尽力避免的。很多中国人都意识到,外国人有着和自己不同的口味和不同的饮食习惯,因此尽力避免太“陌生”的菜出现在他们的面前。

当然,中国人用筷子吃饭,这对于许多外国人来说是新鲜或者至少是不习惯的。在这里,人们必须学习用筷子吃饭。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人们就可以毫不费力地用筷子享受松软可口的麻婆豆腐了。

正如德国某著名的美食评论家所说,德国人在吃饭时三缄其口。在德国,当你参加商业聚餐的时候,你将在沉默中度过大部分时间。而在中国的饭桌上所有的等级都被抛在脑后,饭桌上的闲谈涉及工作家庭等方方面面,包括对外国友人家乡风土人情的好奇等等,人们常常会一醉方休,笑逐颜开,人们完全不用害怕参与其中。美食是个国际话题。以美食的名义祝大家好胃口,中国的朋友“慢慢吃”!

 (翻译:徐蓓)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