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消失
出了和田市,车向东去,跑了二百多公里才到民丰县。向导说从民丰再向北走150公里左右,就到了尼雅。尼雅位于尼雅河下游,在沙漠村庄卡巴阿斯卡的里面,进来要经过三道关卡。
这个村里的人都不懂汉语,幸亏我们请了位懂维吾尔语的向导。因为尼雅的缘故,这个村庄有一条柏油马路。村里人口很少,人们的居所在沙地上,有游人进入,也没什么人停留多看我们一眼。带我们去尼雅的是一位当地的老人,走出村子没有多远,就到了尼雅遗址。
遗址被掩埋在尼雅河故道连绵起伏的沙丘之间。据介绍,遗址南北延伸25公里,东西宽达五至七公里,发现于1901年。中外考古工作者对尼雅遗址进行了多次勘察、发掘和研究。据专家考证,尼雅是我国汉-晋时期,丝绸之路南道名城、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精绝国。
精绝国处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居弱水一方,是个小国。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这里仅“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并在东汉年间“被鄯善并吞,国遂绝”,但是,丝路南道“往来者莫不由此城焉”。
奔走穿梭于尼雅河桥头的丝路商人给小国寡民带来了西亚的玻璃器皿、希腊风格的艺术品、印度的棉织物、黄河流域的锦绢、漆器、铜镜和纸这些当世珍宝。汉晋夫妻合葬墓中出土的蓝底蜡染棉布残片和棉布裤,是我国迄今所见的最早棉织物,尤其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织锦堪称锦中绝品、丝路遗珍。至今仍残留在屋梁上、佛画中以及墓穴间的形态各异的飞龙,则是四大古国文明碰撞、融合与西域人民独创精神的最好见证。
佉卢文书是尼雅考古中最重要的发现。800件出土于尼雅遗址的佉卢文书木简,有文告,有信函,有指示,内容几乎涉及当时精绝王国生活的每一个侧面。解译文书,古国昨日仿佛再现眼前。
两汉时期,尼雅古国文明走向了辉煌。但是,水源短缺、风沙肆虐,始终是被沙海所围的尼雅人面临的威胁。从遗迹中枯死白杨的粗大树干可以知道,精绝人为了维系绿洲,曾经广植树木。
法律甚至规定:严禁砍伐活树,违者罚马一匹;哪怕是砍了树杈,也要罚牛一头。这条规定被后人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森林法”。精绝国的水、种子都由国王亲自管理,用以维系生存。
尽管在严酷的环境之中,尼雅人如此谨慎和努力,但在三国、两晋之后,还是消亡了。尼雅的废弃是个谜。古城遗址周围不见河流改道或战乱的迹象,房屋院落之中没有人迹;大量公文简牍刚刚整理好,还来不及运走;甚至连忠实的狗儿都忘了带走,还拴在家门口的柱子上。尼雅人就这样匆匆忙忙地消失了,只留下沙埋废墟,更留下瀚海荒漠中的难解之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