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族文化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濒临灭绝的民族文化遗产因得到抢救性挖掘焕发了新的生机;各级各类文化机构、队伍、设施建设形成规模;反映时代变化的具有浓郁民族、地域特色的一批优秀剧目涌上舞台;各族人民群众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空前活跃。
以“歌舞之乡”著称的新疆,民族文化艺术正卓有成效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古老文化焕发新活力
60年前,维吾尔音乐经典套曲《十二木卡姆》,被誉为维吾尔族“音乐之母”,却徘徊在失传的边缘,仅有几个高龄老艺人能够较完整演唱。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这一古老艺术得到重点抢救,不仅出版发行曲谱、音像制品,还成立了木卡姆艺术团及若干个艺术研究机构。
从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到2007年“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活动中随温家宝总理出访日本,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3分钟”表演,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熠熠生辉。
为了让更多“维吾尔木卡姆”这样的艺术瑰宝得到保护,新疆有计划地组织对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搜集、翻译和出版工作,成立了少数民族古籍整理机构,组织大批专家学者,深入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抢救、搜集流传在民间的传统文化艺术。
这些有力措施,使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发扬光大。
濒于失传的十一世纪喀喇汗王朝的两部鸿篇巨制《福乐智慧》和《突厥语大词典》,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族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翻译、出版了维吾尔文译本和汉文译本。2006年,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等一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项目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进一步抢救保护。
公共文化展露新面貌
没有一个专业文艺团体,没有一座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以此为起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一穷二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在天山南北的城镇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日益完善,四通八达。
投资数亿元的“丝绸之路边疆文化长廊”“送书下乡工程”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电影“2131”工程和“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以及“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等一大批重点社会文化建设基础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新疆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
即使是居住在偏远山区、草原深处的农牧民,也能享受到流动电影放映车的服务,“优秀国产新片进农村”“万村千乡送电影”等公益放映活动,把电影送到了农牧民家门口。
一批“叫得响”的文化品牌活动深受各族群众喜爱。近年来,陆续组织开展的“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竞赛”“乡村百日文体活动竞赛”“新歌唱新疆”“千场演出送基层”等文化活动,使群众业余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维吾尔族“麦西来甫”、哈萨克族“阿肯弹唱会”、柯尔克孜族“库姆孜弹唱会”、蒙古族“那达慕大会”、锡伯族“西迁节”、汉族的“庙会”等民族传统文艺活动经久不衰,成为新疆民族文化亮丽的景观。
各族群众通过丰富的基层文化活动,充分享受到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目前,在各地活跃着群众性舞蹈、赛马、叨羊、秧歌、舞狮、龙灯、篮球、拔河、刺绣等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团队已达2000多个,人数达6万余人。
新疆民族文化继承传统 开拓创新
灯光渐亮,幕布开启,庄严、肃穆的乐声悠悠响起。以十二木卡姆中第八套《乌夏克木卡姆》为序幕,由新疆木卡姆艺术团编创完成的大型主题晚会《木卡姆的春天》,还分别表现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向世人完整地展示了维吾尔木卡姆的魅力。这台晚会自2008年推出新版以来,在北京、乌鲁木齐等地演出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过去穷困潦倒,根本不敢想象木卡姆艺术会有今天。”很多民间老艺人看到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得到继承和发扬,并享受政府发放的津贴和特殊照顾,都禁不住由衷赞叹。
2007年“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活动中,随温家宝总理出访日本的维吾尔木卡姆民间老艺人,更是拥抱着总理激动落泪。
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之初,便通过开展文化建设,立足民族和地方特色,努力“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新疆民族文化在继承传统中不断开拓创新。
在“歌舞之乡”新疆,经常举办的各种类型的音乐、舞蹈、戏剧比赛,为新疆选拔出了一大批反映时代精神,深受各族群众喜爱,并在全国产生影响的优秀作品。
《天山欢歌》《我们新疆好地方》《冰山上的来客》、《洒满阳光的新疆》《马市巷子的老院子》等文艺精品剧目走出新疆,在国内文艺舞台上展示了新疆文化艺术的发展成果。
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新疆不断拓宽双边和多边文化交流范围,先后在欧洲主要国家和海湾、中亚等国家和地区成功举办了“中国新疆文化周”活动,与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
2008年6月,新疆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包括9个外国文艺团体在内,共有16支国内外和区内文艺团体参加了这一重大文化艺术活动,进一步扩大了新疆文化艺术与国内外文化艺术的交流。
目前,新疆各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已达到近百个,初步形成了以各民族歌舞音乐为主,还包括歌剧、话剧、京剧、秦腔、豫剧、新疆曲子、儿童剧、杂技、曲艺、交响乐等多种艺术门类和剧种的文化艺术发展的新格局。(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