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先锋一族
Cosplay:寻找自我的空间
吕 翎 · 时间: 2008-06-25 · 本刊记者 缪晓阳

 

 
“123工坊”制作的cos假发、道具
 

Cosplay的商业性

Cos文化的兴起除了自身的文化特征符合了当代青少年群体的心理需求外,同时也有着鲜明的商业性特征。Cos是一种具有消费性的商业活动。在cos中所需要的服装、饰品、化妆用品、道具等等都是一种物质性的消费。从商业的角度而言,cos刺激了青少年群体的消费。此外,cos还是依托于动漫游戏产品的一种符号性的文化消费。穿戴上这样的商品就表明了一种不同的形象和身份意义,因而其商品的符号涵义远远大于其物质的功用。

小童摆弄着蓝色假发对记者说:“至今扮演过的角色的全套服装道具的消费一般都要上千元,有的假发要2000元以上。”

“看复杂程度,全套价格一般在500-1000不等,简单的服装基本都是妈妈帮着制作,玩cos让我更加自信,全家都很支持我。”Naka说。

在cos圈里颇有名气的“123工坊”是一家出售、制作、定做cos服装、道具、头饰的专业网站。其创始人阿大介绍说:“工坊成立之初最大的困难就是知名度,网络接单也有很大的风险,但是随着cos在国内的迅速发展,如今的生意很火,有时订单多到吃不消。”

在具有消费性的同时,cos还具有产业性的商业特征。动漫产业化中除了动漫产品本身的发行所带来的利润之外,制造、销售动漫产品的衍生产品也会带来利润。动漫游戏的衍生产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将动漫游戏产品重新制作改编成其他类型的文化产品,如将漫画制作成动画、游戏或影视作品等等,一类是制作、销售动漫或游戏作品中的玩具、人偶、服饰、图片。因为动漫游戏中的这些形象深受青少年的喜爱,所以动漫游戏产品很容易通过衍生产品来盈利。Cos正是动漫产业化的产物,它促进了服饰、道具等动漫游戏周边产品的销售。

 

推动原创动漫的发展

和日本、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陆的cos活动则出现得较晚,直到1998年国内开办漫画展才有零星的个人cos。大陆的cos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内得以发展,与国内希望借助cos来推动动漫游戏产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中国当前的cos活动商业特征极为明显,cos主要是作为一种商业宣传活动而被发展起来的。

“纯粹的图片cos,虽然通过互联网被广为流传,甚至造就了一部分‘cos明星’。但是因为没有充分的原创动漫注入活力,在题材上,思想上,甚至是市场上都受到国外产业的控制,基本被国外的价值观所牵动。一些cos明星,也只是昙花一现,很快被符合国外流行的审美或者价值观的新人所取代。单纯的舞台cos表演,虽然注入很多戏剧元素,让它更有感染力和临场感,但是同样在创作源头上受控,而且由于市场和经济的问题,很受地域的阻碍,因为现在几乎没有专业的设备和能力把这种戏剧类作品商业化宣传,因此形成了动漫产业源头的薄弱与产业末端‘强大’的尴尬局面。”进入cos圈多年的某位网友解释道。

“要摆脱这种被国外动漫产业所控制的局面,最有力的方法是将现在国内的原创和半原创cos与原创动漫有机的结合到一起,让cos本身参与到动漫创作中来,让它本身成为创作的一个过程,或者一部分。这是受我们现在动漫产业链前后发展不平衡,以及国外该产业对我国动漫产业影响所决定的。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就是用强的部分去带动弱的部分,使相对弱的部分发展更快,也能让强的部分更独立,更持久,更加健康。 ”某网友评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动漫文化的商业化是一种必然,只有紧跟时代的潮流才能将文化被发扬光大。然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商业化是手段不是目的。祝愿中国的原创动漫,中国的Cosplay一路走好。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上一页   1   2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