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文化纵横>>> 东方西方
法兰克福书展:苏童对话《碧奴》译者马海默
· 时间: 2009-10-15 · 本刊记者 曾文卉

 

(本刊记者 曾文卉 法兰克福报道)法兰克福书展开幕后第一天,著名作家苏童和自己作品《碧奴》的德文翻译马海默在众多文学爱好者面前就文学的创造和传播等话题进行了一场生动而又深刻的对话。

马海默向读者介绍,自己最早接触到苏童的作品是源于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之后他就去书店买了这本书,当时他还不懂中文,看到的译本是从法文翻译过来的。随后他又先后购买了苏童的多本翻译成德文的著作,如《米》。幸运的是,2006年,一家德国出版社给他打电话,问他是否愿意翻译苏童的一部重新诠释神话的作品《碧奴》,当时这部作品的中文版尚未上市,后来全世界30多个出版社几乎同时出版了此书。

苏童之前从未见过马海默。谈起《碧奴》,苏童说,一个作家传承本民族的文化遗产有不同的方式,其中一个就是重新诠释神话。通过重新讲述“孟姜女”的故事,苏童并不想抨击哪位皇帝的罪恶,而是更多地探讨民间的疾苦,讲述一个来自社会底层的普通女人情感世界的故事。

马海默说,《碧奴》对德国读者来说接受起来有点困难,因为这是一个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传说,而德国读者很多是希望通过中国文学来了解当代中国。但是对他自己来说,他觉得这本书非常能够打动人。苏童善于用一种经典的叙述方式,让读者在阅读中很快就能身临其境,这对于作品翻译者来说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谈到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了15年中文的马海默认为,译者分为两种,在翻译一个笑话的时候,如果遇到困难,前一种会做脚注,简单交待这是个笑话,然后就不翻译了,另一种则是无论如何也要翻译出来,但可能通过其它方式,或者在另一个地方翻出来,同样要起到这个笑话那种“搞笑”的作用。马海默说自己属于第二种译者,他可能不会直接翻译,而是通过另一种方式来译出中文中一样的效果。马海默在基尔大学学习的是德语语言文学,后来先后在复旦大学和波恩大学学习中文。他认为,译者首先应该更好地掌握自己要翻译出来的语言,这比掌握作品原来的语言更重要,译者的语言能力不能逊于作家。“我翻译的目的绝不是为了介绍一种文化,而仅仅是出于我对德语的热爱。”

对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可能性,苏童认为,中国文学能够走出去固然是好事,但是走不出去也情有可原。一个作家的创作就等于文学生产,产品的销售不可能穿越时空,“如果消费群体庞大,有中国、也有欧洲、美洲,固然很好,如果没有,也属正常。”他举例说,比如传统的经典文学作品:曹雪芹的《红楼梦》,每个中国人都觉得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但对于西方来说,《红楼梦》的意义也只是局限于研究中国文学的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范畴之内。

苏童说,“一个作家就是一盏灯,一盏灯能发出光亮,不管辐射范围有多大,总能照亮一片,千万不要想象照亮全世界,那并不可能。”作家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固然很好,如果没有,就算只拥有一千个忠实的读者,他依然感到满足。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