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园(金多优摄)
6月20日,“80后”小伙子李岩来到了位于青龙胡同1号的歌华大厦内的悠视网上班。这是这位年轻人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他将从这里开始他的职场之路。
悠视网的所在地歌华大厦坐落于二环路旁,紧邻藏传佛教圣地雍和宫,在大楼落成之前,这里只是原北京美术公司分公司的一栋破旧楼房。经过这几年的不断发展,以及东城区政府大力扶植文化创意产业,歌华大厦已经成为雍和园科技园区的核心示范项目。
在雍和园科技园的辖区内,像歌华大厦这样通过对废旧厂房的改造变身为新兴产业基地的例子远不止一家。2008年6月18日,位于东城区后永康胡同17号的“东雍创业谷”商务办公楼正式揭牌,这座崭新的创意中心由北京金漆镶嵌厂的旧厂房改造而成,并将成为雍和园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器。
2006年正式开园的雍和园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一部分,地处北京中心城区东城区,以知识产权和数字内容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是北京首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由于园区选择将胡同内废弃厂房作为改造的对象,这引起人们对雍和园的广泛关注。
雍和园在什么背景下选择胡同内的废弃厂房作为新的创意产业基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否会对当地的胡同文化造成破坏?怀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访了雍和园管委会和东雍创业谷等主要产业基地。
旧厂房变身“创意工厂”
在雍和园辖区内,分布着一批建国初期成立的轻工,印刷,电子和工艺美术等国有企业的旧厂房,随着时代变迁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这些国有企业在胡同里的发展空间越来越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很多企业都将厂址外迁,这导致在现在雍和园地区散落着数十处规模不等的废弃厂房。
近年来,文化创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能源和基本动力之一,北京市政府提出,在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要大力发展创意经济成为北京经济的新增长点。
为了响应北京市政府的号召,雍和园科技园从2006年成立伊始便着手调研辖区内20几家旧厂房的改建工作,通过产权置换,租赁等多种方式的“腾笼换鸟”,园区成功地将已经出租给团体从事住宿,商业,网吧等低附加值的传统服务业转换成文化创意产业企业。
雍和园希望通过改造在辖区内建立起“胡同创意工厂”,扶植一批有技术,有潜力的中小型企业,帮助他们脱颖而出,加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模式,促进高新技术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
管委会主任彭湘表示:“作为工厂,它们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但它可以在嫁接文化发展上发挥勃勃生机。”她认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使得雍和园有别于其他科技园区,我们在保护古都风貌和发展地区经济这个两难的诉求中,找到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个有效的结合点。
正如彭湘所言,雍和园辖区内有雍和宫,国子监,北京孔庙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些拥有五六百年历史的胡同内进行施工改造需要格外地小心谨慎。为了对当地的胡同肌理进行合理的保护,中关村管委会指示雍和园在改造过程中需要利用原来的楼宇进行发展改造,严禁大拆大建,更不能破坏本地原有的历史风貌。
今年69岁的王万霞已经在后永康胡同居住了50多年,对于东雍创业谷这个新邻居,她评价说:“自从创业谷成立,来这儿上班的年轻人多了,胡同也比以前更热闹了,并没有给周围居民带来不方便。”
众多知名企业入住雍和园
在雍和园辐射范围内的胡同里共有旧工厂厂房20余处,目前正在接受改造的有方家胡同46号,已经改造成功的有东雍创业谷,歌华大厦等。
正在接受改造的方家胡同46号占地9000平米,建筑面积13000平米。这里原是中国机床总公司的部分厂区,分布着50年代至今不同时期的礼堂,恒温车间,办公楼,锅炉房等,在改造完成之后,这里将成为北京内城极为罕见的创意产业基地。
从2007年起,随着雍和科技园积极引进文化创意类企业,园区内的文化创意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集聚初步形成。众多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园区,如北京歌华特玛捷票务有限公司,央视动画,悠视,奥运票务,北京天天宽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
为了吸引更多的创意企业,园区对入驻企业的实行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如税收优惠,财政资金扶持,优秀人才引进,共享服务平台,“绿色服务通道”等,这为更多企业入驻园区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东城区副区长王佩立在东雍创业谷的揭牌仪式上表示,政府希望扶持一批有技术有潜力的中小型企业,使他们早日成为东城区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
从2006年成立至今,雍和园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已经举行了上千场形式各异的创意活动。“创意雍和”艺术节从2008年5月29日开幕,将延续到12月,作为艺术节的主要组成部分,“欧洲镜头中的奥运”奥运精神摄影展已经于6月在歌华大厦对外亮相,随和园区还将组织Art Beijing 2008 亚洲当代艺术探索之旅和“艺术电影节”等主题活动。
这些文化活动的举办,在迅速扩大雍和园社会影响力的同时,也放大了这里较之其他园区没有可比性的元素,让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更加鲜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