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文化纵横>>> 文化
西安:古城保护 vs 现代生活
吕 翎 · 时间: 2008-02-13 · 本刊记者 冯建华

 

“你看我这个房子的垂花门,它的木雕以及砖结构,都保存得很完整,我们马上就可以搬回来住了,真是做梦也没想到。”谈起将要修复完成的古宅,古城西安市民姚云郎一脸的兴奋。古宅是姚云郎爷爷传下来的一座清代(1616-1911)建筑。

其实,等来今天这种结果有点出乎姚云郎的意料。由于地处城市中心,姚家古宅在经济开发大潮中几度面临被拆毁的命运。

最后,经过文物专家的考证,姚家古宅的结构、雕饰是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极具保护价值。这样,由于相关政府部门的干预,古宅总算是保留下来了,姚云郎悬着的心也舒缓了很多。

可是,新的烦恼又来了:已经上百年的古宅,由于主人经济能力有限,已是年久失修,非常破败,生活设施也很原始,根本难以居住。

 

“将很快全面展开古民居的保护工作”

幸运再次光顾姚云郎。2005年,西安市政府提出“皇城复兴计划”,旨在重镇这座古城曾经历过的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为灿烂的盛唐(618-907)雄风。该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大对古民居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一个城市是靠房子说话的,它的建筑风格、环境特色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西安,保护好这些古民居,才能让西安成为世人向往的有故事的城市。”西安市规划局局长和红星说,“修复这些古民居实际上更多的是修复文化,复兴西安古城的建筑艺术。”

2007年,西安市政府投资560万元对四处古民居进行保护工程试点,其中就包括姚家古宅。对这些古民居的保护,重点是按历史原貌恢复建筑特色,另一方面是对其生活设施进行适当的现代化改造。

“在城市规划中,要让古民居的主人过上现代生活。为此,我们把古民居的上水下水、天然气、通信等统一接入城市管网。” 和红星介绍说。

据西安市文物局文物处官员吴春介绍,目前四项试点工程有两项已经完成,另两项也接近尾声。此外,西安市文物局目前已经完成了对西安市古民居的调查摸底和测绘工作。

“我们刚刚给市政府提交了古民居保护工作方案,在试点工程的基础上,这个方案一旦批下来,西安将很快全面展开古民居的保护工作。”吴春对《北京周报》说。至于方案的主要内容,吴春说不便透露。

 

西安古民居的价值

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西安,古名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素有“西罗马东长安”之说。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又是中外文化相互交流、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区,由此衍生的文化艺术往往兼具多元文化特色。

据了解,西安市古民居只有极少量的是明代民居建筑,主要是以清朝(1616-1911)及民国时期(1912-1949)建筑为主。西安古民居一般称作西安四合院,但与首都北京的四合院又有不同。北京的四合院是单体的四合院,没有前后院之分。而西安的四合院一般都有两到三进,呈长方形,为典型的“深宅大院”。另外,西安现在存留下来的古民居,以前大多是富商或官宦人家的房子,大部分都有精美的雕饰,比较华丽,艺术价值很高。

从西安市中心钟楼向西100多米、穿过鼓楼门洞,就进入了西安回民历史街区。这里总面积约54公顷,以汉族和回族为主的多个民族在此居住生活,总人口约6万。其中,位于该街区的化觉巷一带,共有大小形态各异、年代不一的10座清真寺,是中国西北地区清真寺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约2万名回民“依寺而居”,维持着原有的宗教传统和生活习惯。

化觉巷125号,是一座建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的小四合院,融合着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理念和穆斯林建筑的文化元素,是多元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这座古民居现在的主人,是70岁的回族居民安守信。至今,在面积为256平方米的古宅,安家前后共有8代人在此生活。

1985年,挪威大学教授哈罗德(Harold)来西安旅游时,参观了回民历史街区,他很快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后来,经他多方努力和牵线,中国政府和挪威政府于1997年签署了一份协议,后者决定在中国实施十几个援建项目,其中包括西安回民历史街区保护工程。于是,化觉巷125号,成为了中挪合作保护的第一个中国传统民居,挪方为此投入资金480多万元。

2003年,化觉巷125号院落保护工程,从15个国家的46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200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1   2   下一页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