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文化纵横>>> 文化
民间文艺:且看山花烂漫时
吕 翎 · 时间: 2007-12-05 · 本刊记者 陈姌

 

唐装、长发、络腮胡,如此造型使得来自江西省进贤县文港镇的微雕工艺师周信兴在数十位前来苏州相城领取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的获奖代表中格外抢眼。

比造型更抢眼的是他的获奖作品《奥运微雕象牙笔》。这根长为20厘米、直径为1厘米的象牙笔顶端是栩栩如生的龙凤浮雕;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自创的“祝福奥运三字经”,38个北京奥运会比赛大项的彩色福娃形象、项目的中英文名称及其象形文字由上到下依次被雕刻在面积仅为5×1平方厘米的笔身上;笔尖为狼毫。

“迎奥运是近年艺术创作的热门题材;我的家乡又是‘华夏笔都’,有着1600多年制作毛笔的历史,所以这根笔正好把二者结合起来,”周说。

据他介绍,整件作品于今年5月开始创作,花费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完成。

周用“十分激动”来形容获奖的心情:“山花奖是中国民间文艺的最高奖。对于我这个‘半路出家’的人来说,得奖真是莫大的荣誉。”

据他介绍,三十几年前,自己还是在文港卫生院工作的外科医生,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微雕艺术。十几年前,办理了停薪留职,放下手术刀拿起雕刻刀,专门从事微雕艺术创作。通过自己钻研、参观交流、访友切磋,工艺水平逐步提高。首创的紫竹和紫檀木微雕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微雕竹简》和《微雕木简》于2005年获得两项国家外观设计专利。

 

传承:抱有更开放的心态

周告诉记者,除了坚持自身的创作之外,自己同时还在带三个年轻的徒弟,而且分文不取。理由很简单:民间文艺必须后继有人,否则只能面临“人去艺绝”的尴尬境地。

“微雕是一门集创作、书法、雕刻为一体的、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对眼睛的要求很高,但关键还是看创作者对艺术的感觉。很多人会用‘不可思议’、‘巧夺天工’来形容民间工艺品。其实艺术都是人创造出来的。就我所知,全国从事微雕艺术创作的不足300人,大师级的只有8人。以前大家的观念比较保守,微雕手艺绝不外传,同行之间相互戒备。但现在不同了,同行不再是冤家,而是好朋友。大家分散在全国各地,彼此之间惺惺相惜。我相信,只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共同进步,促进微雕艺术的发展。”

“我今年已经58岁了,我的徒弟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我们的起点低,而且一直是在自己探索;相比之下,他们文化知识全面,有高中以上学历,肯吃苦耐劳,有较高的艺术天份和良好的艺术基础。所以他们可以在我们探索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少走弯路,肯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

现年57岁的蒙古族工艺师卢云山作为往届获奖代表也出席了此次山花奖颁奖典礼。其与徒弟王彩霞耗时18年共同创作的、反映内蒙古鄂尔多斯人一生三部曲的皮革烫画作品《鄂尔多斯生日》、《鄂尔多斯婚礼》和《鄂尔多斯祝寿》都曾获得过山花奖金奖。

谈起爱徒,卢的赞美之词溢于言表:“我的徒弟虽然只有28岁,但是对艺术有天份也有热情,人品正派,画艺已经超过了我。她不是蒙古族而是汉族。有句话叫‘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艺术本来就不应该有民族和国家界线之分。也只有这样,民间艺术才能得到传承和发展。”

无独有偶,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罗杨在谈到中国民间文艺的未来发展时,也谈到了培养传承人的问题。

“山花奖旨在提高中国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作品的质量和品位,表彰成绩突出的民间文艺工作者,鼓励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但实际上,民间艺术一直存在如何传承、延续和弘扬的问题。因为大部分民间艺术都是口传心授的,所以现在很多民间艺术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为此,我们设立了命名传承人的体制和机制--今年6月,中国文联和中国民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首批166名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命名仪式。这批杰出传人中的许多人年事已高,其中超过80岁的就有18位。”

 

挽救与保护:期待更多的感动

据罗杨介绍,除设立传承人的体制与机制外,中国民协在2003年还倡导并发起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希望用十年时间完成民间文化遗产的普查、登记、分类、整理和出版工作,尽一切可能抢救和挽救民间艺术,推进民间艺术事业的不断发展。此外,中国国务院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了第一批共十大项、518小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确定“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要求各部门和有关单位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说到挽救与保护民间文艺,就不得不提到此次受邀出席山花奖颁奖典礼、获得“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贡献奖”的河北省武强县旧城村村民贾振邦。

2003年10月11日,贾氏三兄弟将祖辈留存下来的155幅武强年画古板进行抢救性发掘,并将这批时间横跨清代中期至民国初年的画板全部捐献给武强县博物馆,其中15幅是从未被发现过的图案。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作为武强年画古板抢救性发掘的亲历者,对贾氏兄弟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并呼吁全社会提高挽救与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自觉性。

“过去,人们认为遗产是传家宝,属于个人财产。现在,大家的认识都有了飞跃,认为民间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属于个人的,更是属于这片土地的、属于大家的、属于民族的。正是因为越来越多像贾氏兄弟的人看到了民间文化遗产在全球化时代和现代社会的文化价值,所以才会自觉地增强保护意识。”冯说。

他表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包括政府和民间人士在内,不仅仅把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看作是民族文化的继承和未来,更因为民间文化遗产蕴涵了民族的精神、个性、价值观和审美观等因素。

“像贾振邦这样的普通百姓让我觉得特别温暖,特别可爱。”冯在颁奖典礼现场动情地说。

据悉,“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截至目前已取得一系列进展,包括陆续推出《中国木板年画集成》的第二批成果、出版《中国民间剪纸集成•蔚县卷》、分批进行《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普查工作,等等。不久前,“叶星抢救、保护西藏民间文化遗产成果展”甫一亮相北京首都博物馆便引起轰动。年近60的叶是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于1999年将陪伴自己30多年的所有收藏、共计2300多件藏品捐给西藏。此次展出的480余件艺术品是其新发现和征集的反映西藏民俗文化和宗教艺术的珍贵文物。

“我只是尽了我的责任,收养她们,抚养她们,让孩子们长大了,然后送还给她们的亲生父母--藏族人民才是她们真正的父母,”叶谈及捐赠初衷时如是说。

 

背景资料: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民协共同颁发的国家级民间文艺大奖,与电影“金鸡、百花奖”、电视“金鹰奖”、戏曲“梅花奖”、舞蹈“荷花奖”等同属我国文艺界最高奖项。

该奖每两年评选一届,共分为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两大主要类别。此次在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举办的第八届山花奖颁奖典礼,是自1999年首届颁奖典礼举办以来首次移师出京并首次将颁奖晚会与展览、广场展演相结合,充分体现民间文艺“走向民间、贴近群众”的理念。苏州市相城区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荣誉称号,同时也成为山花奖永久性评奖基地。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相关报道:
· 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精品展苏州开幕 [2007.11.30]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