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文化纵横>>> 文化
中国话剧:未来的主人翁
吕 翎 · 时间: 2007-08-16 · 本刊记者 魏尧

 

对于文学和艺术来说,天才总是隔一段时间就会涌现,话剧也是这样。1933年,年仅22岁的曹禺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写出了《雷雨》--中国话剧的里程碑之作。也许正是因为有了曹禺,中国话剧才不会对年轻人抱有偏见。这是一个好的开头,好的开头需要一个好的延续。

 

2007年7月28日,著名先锋话剧导演孟京辉和“御用”编剧——妻子廖一梅,一起出现在北京东方先锋剧场,为一个名叫“戏剧公社”的启动仪式摇旗呐喊。

“戏剧公社”旨在为北京地区青年戏剧爱好者提供一个平台,它通过剧本朗读等活动带动戏剧爱好者向专业方向发展。剧本来源除了经典剧目外,更多选自爱好者自己的创作。组织者除了将青年戏剧爱好者集中起来自己练习和活动外,也会请专家参与,给予批评和建议,从而提高这些爱好者的编剧和表演水平。这项活动由北京戏剧家协会、新剧本杂志社、中国国家话剧院东方先锋剧场、北京春秋永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四家单位联合发起,除了孟京辉夫妇,戏剧界的其他人士如导演李六乙、张广天等,也是该活动的有力支持者。

据介绍,该活动的参加者绝大多数是北京的大学生。

 

年轻的中国话剧

话剧在中国已经产生一百年,然而却不得不说当今的话剧是“年轻的”。

回顾一百年的历程,曹禺的时代被认为是中国话剧起步也是最繁荣的时期。中国著名戏剧艺术家欧阳山尊认为,由于特殊的国情,中国的话剧从一开始就具有了“战斗性、民族化和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在战乱的20世纪上半叶,艺术文化随着起伏的政治环境反而得以坚强的发展。

建国后,话剧也取得一定成就,但“文革”十年造成了中国话剧的大劫难,话剧被打入冷宫,许多著名话剧艺术家被打倒,甚至沦为剧场的看门人。

文革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逐渐深入,话剧也得到长足发展。但不久,随着现代传媒尤其是电视的发展,人们的文化消费形式越来越丰富,话剧市场一步步萎缩。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的话剧市场近乎萧条。

文化部艺术司戏剧处处长尹晓东将当时的市场萧条归咎于剧本差、票价高。表演艺术家李发曾对此表示赞同,他对记者说:“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我们没有搞出好戏来,如果有好戏,观众还是要来的。”

历史再现了1933年曹禺带给中国话剧的奇迹,当时的曹禺正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念大四。

1992年,孟京辉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读完硕士研究生后,成了中央实验话剧院导演,随后排了《思凡》、《我爱XXX》、《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等剧目,票房收入都不菲。1999年,他排出此后堪称小剧场话剧经典剧目的《恋爱的犀牛》,首轮在北京北兵马司剧场连演四十多场,场场爆满,创造了中国小剧场话剧演出史上的票房纪录。作为一个年轻导演,他既赢得了话剧,同时也赢得了市场。

随后孟京辉就几乎成了中国年轻话剧人和话剧爱好者的一面旗帜,引领着中国商业话剧的发展。

 

 

话剧从娃娃抓起

在出席“戏剧公社”的启动仪式时,孟京辉表示,如果他“年轻”的时候能有这么一个组织,他今天肯定会“更牛逼”。

据了解,大学生群体一直就是话剧的坚定群体,没有市场和商业的诉求,他们做的戏有时候比成熟的话剧人显得更加纯粹和认真。“戏剧公社”这个“年轻”组织的成员,有的来自中央戏剧学院,也有的来自普通高校。

长期研究中国话剧的《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辑许世丕曾经这样描述大学生的话剧--

在所有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大学生戏剧最具个体参与性和群体吸引力。热情、鲜明、纯真、灵性,是大学生戏剧的个性特征,也是大学生感动自己感动他人的有效方式。

北京戏剧家协会秘书长杨乾武长期关注大学生戏剧,他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大学生中的戏剧爱好者很可能是未来中国话剧的主人,扶持这帮孩子就是扶持中国的话剧。

 

七年大戏节,从北京席卷全国

2007年7月29日,也就是“戏剧公社”启动仪式的第二天,第七届大学生戏剧节(被戏剧爱好者称为“大戏节”)的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九个剧场的后SARS剧场召开,杨乾武再次出现在现场。这位目睹了七年大戏节的戏剧人在揭幕仪式上将掌纹印在了巨大的LOGO展板上。

2001年,尚处在低谷当中的中国话剧界经历了99年《恋爱的犀牛》冲击后,年轻的戏剧爱好者们蠢蠢欲动。在中国话剧中心北京,一帮热爱戏剧的人凭爱好聚首,在北京戏剧家协会、北京人艺小剧场、北京表演工作坊、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等单位的共同帮助下,主办了“2001年北京高校大学生原创戏剧观摩展演暨学术研讨活动”,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等学校的六部戏剧参演,以人艺小剧场为起点,吸引了北大、清华等20多所北京高校学生戏剧团体的参与。这就是大戏节的开端。

此后的两年,加入的团体越来越多,参演的剧目也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并且不限于北京,上海、浙江等地高校也纷纷报名参加。2003年,经历SARS的北京坚定地举行了当年的展演,并正式命名为大学生戏剧节,而且在上海设立了分会场。到2004年更是把演出城市扩大到北京以外的上海和广州,三个地方分区同时进行。大戏节一步步从北京部分大学生戏剧爱好者自娱自乐的“圈内事”,成为中国话剧界的一件重大活动。

由于市场和商业的原因,2005年9月,一直坚定支持大戏节的北京北兵马司剧场倒闭,一度传言2006年大戏节中止。然而在各方努力下,大戏节继续进行,并且引入青年交流单元,请来了外国青年话剧团体。

面对市场的压力,大戏节一直坚持5元票价的公益举措(学生票5元,成人票10元,在引入青年交流单元后部分票价上涨一倍),以达到扶持学生戏剧和推广话剧文化的本意。在这个入不敷出的过程中,大戏节换了多家演出场地,从北兵马司剧场、人艺小剧场到东方先锋剧场、九个剧场等,每年都有怀有戏剧理想的“仁人志士”来接这个不赚钱的盘。这显示了中国话剧界的抱负。

 

戏剧要更多,道路要更好

大戏节在艰难维持的同时,不断有新来者加入到其中。2006年,由中央戏剧学院牵头的北京大学生戏剧节开始了它的处女秀,得到了媒体的关注。但一些戏剧爱好者和参与“大戏节”组织的人对这个后起之秀抱有不同看法,认为它在剧本和操作方式上都存在不足。

面对“竞争”,大戏节今年推出了新的举措--“中国青年戏剧节”。据悉,这个戏剧节将在8月份大戏节结束后紧跟着开幕。谈及这个青年戏剧节的来由,参与组织大戏节部分工作的杨乾武介绍,当初参加大戏节的学生如今很多都毕业了,大部分也许离话剧远了,但是有相当大一部分却与话剧继续保持紧密的关系,也许需要一个机会让这些人有展示的机会。

比如,本届大戏节的压轴戏是由一个“土蜂剧团”编演的李龙吟的《寻找春柳社》。这个剧团有相当多的成员是曾经参加大戏节的大学生,毕业后进入各种行业,但是他们却不愿意远离话剧,便组织了这样一个非职业剧社,每周固定在北京九个剧场等剧场排练四次。

除了中国的话剧中心北京外,学生话剧和青年话剧的力量在其他城市也越来越得到彰显。从2006年开始的上海大学生戏剧节打破了北京独大的局面,开始“海派”的求索。与此同时,陕西、辽宁、四川等地也从2006年起开始了各自省份的大学生戏剧节。

但是,在戏剧节越来越多,年轻人做出的戏也越来越多的时候,目前摆在青年话剧经营者面对的最大课题是:怎样走出每次都依靠“义卖”的形式来赢得关注的困境?

事实上,如何将艺术与市场结合起来,这也是整个中国话剧面临的最大课题。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