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文化纵横>>> 东方西方
十字架、莲花、拂尘和玉圭
· 时间: 2007-03-22 · 本刊记者 杨嘉庆

 

2006年底,法国期刊《快报》(Express)的一篇文章《基督信徒在中国觉醒》(Chine : les chrétiens s’éveillent)引发了有关学者的关注。该文在貌似客观公允的幌子下,骨子里充满了一种西方文化高高在上的论调,比如:基督教是获取民主的斗争武器,具有包容精神,天主的爱的福音带来的是平等和个人责任感等现代观念;而佛陀、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则根本就不适应中国的现代化。

有关文明的冲突与共存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当前美国政府国家安全委员会安全计划顾问、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于1993年提出“文明冲突”论,举世哗然,批评者众,和者少,但其价值却无人能够忽视。正是由于文明冲突的存在,人们才呼唤文明的对话与交融。以“一位无神论者和一位基督徒的友好交流”为主题,2006年9月,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与美国宗教领袖路易•帕罗共同出版的《江边对话》一书,提倡以文明之间的对话来取代其冲突。在书中,路易•帕罗说:“我的梦想是有一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在心里通过耶稣在上帝那里找到平安。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死亡,而惟有耶稣基督向世上的每一个能够忏悔并相信基督的人完全保证他可以有永恒的生命。”赵启正回答:“我也有一个梦,我希望全世界的各种宗教信徒和不信教者之间的交流成为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实践。”

路易•帕罗的梦想传承了自唐代以来西方传教士在东方这个儒学大国坚持不懈的努力。而事实上,基督教在中国的历史,以及与中国文化和宗教的交融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在唐朝时基督教的“异端”景教在中国曾经“法流十道,寺满百城”,而明清时代福音东渐,天主教与中国文化的互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那么,作为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表达形式,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历过怎样的过程?宗教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是什么?记者最近走访了北京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中国天主教史的学者何岩巍,就与此相关的种种问题与他进行了交流。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1   2   3   下一页  

相关报道:
· 撩起基督教的“面纱” [2007.03.12]
· 佛教在欧美 [2007.02.08]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