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些担忧”
2003-2004年,青藏铁路进入建设高峰时期,青海社会科学院藏学研究所所长马林对青藏铁路沿线藏区进行了一次人文环境评估,宗教信仰是其中包括的一个方面,这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一个研究课题。目前该课题虽然早已结项,可这位教授仍然对其中的有关问题非常关注。
据马林研究员介绍,现在西藏寺院实行的是“以寺养寺”制度,经济来源主要依靠政府给的草场和布施收入。“这对于大昭寺等一些名寺来说,完全可以做到,但青藏铁路沿线的大部分寺院都处于偏僻之地,无法做到自给自足,经济处境很不好。”马林表示。
由于身陷经济困境,一些寺院的僧人只好平常回家务农,或者靠父母接济度日,只有到了学经日或参加经会的时候,才到寺院“重操正业”。马林甚至了解到,铁路沿线有一个宁玛派寺院,每年仅有两次集中念经时间,每次7天,其余时间大多僧人都回家务农或放牧。
“以前寺院是一个严格的宗教实体,有严格的宗教制度,现在一些地方的寺院松散化倾向比较明显。”马林说,在这种情况下,他一方面主张精简部分僧人,但另一方面,保留下来的僧人必须严格按照宗教制度去管理。在他看来,“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到宗教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
从目前来看,当地政府已经注意到这种现象。据马林透露,有关部门正在考虑是否有必要把青藏铁路沿线的寺院连成线,待火车通了以后,设站参观,用旅游开发的手段来解决寺院普遍面临的经济难题。
“我赞成这种做法,但必须做到适度和层次化。”马林说。
铁路沿线至少有二、三百家寺院,其中蕴藏着丰厚的宗教文化遗产和珍贵的文物,有的适宜对外开放,有的不适宜。因此,马林认为,从保护宗教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旅游开发一定区分“台前”和“幕后”,也就是所指的层次化。
“从理论上来说,做到这一点应该问题不大。但是,从实际经验来看,恐怕很难挡住旅游开发的大潮。事实上,已有这方面的失败例子。说真的,我有些担忧。” 马林对《北京周报》说。
旦增南达是大昭寺的一名藏族僧人,今年24岁,出家12年。他对于西藏通火车,感到既高兴,又有与马林研究员同样的担忧,或者说期盼。
“火车通了,就能发展经济,这是好事。不过,更重要的是保护宗教文化,宗教文化一定不能被破坏。” 旦增南达反复强调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关政府部门对于民间的这种担忧,已有所反应。据西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秘书科科长李群向本刊记者透露,西藏自治区政府已经组成了一个专门研究小组,主要研究铁路开通将对西藏宗教文化产生哪些影响,其中主要包括两个问题:一个是预测将产生哪些影响,另一个是针对这些可能产生的影响制定应对措施。
“目前报告已完成,但不适宜对外公布。”尽管记者再三缠磨,李群还是坚决婉言拒绝提供这份报告的任何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