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教文化,是认识、了解西藏的一把钥匙。在世人眼里,西藏是那样的神秘,那样的让人敬仰。可是,随着7月1日第一列满载各地游客的火车隆隆驶进西藏,这一切也许会有所改变。
火车是近代文明的使者。一些人开始担心,当越来越多的人和各种各样的文化随着火车蜂拥而来时,西藏还会是原来那片“净土”吗?一旦失去了神秘感,西藏还会是无数朝圣者心目中的“圣地”吗?如果“圣地”不存,西藏的发展还有意义吗?
“火车通了,我们寺院会有更多的实惠”
拉巴是拉萨市大昭寺的一位藏族僧人(又称“喇嘛”),今年39岁,出家22年。拉巴出身于牧民家庭,从小信仰藏传佛教,在其兄弟三人中,还有一位弟弟出家了,只不过在另外一个寺院。像拉巴这样的家庭,在西藏十分普遍。
2000年被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大昭寺。在“圣城”拉萨8大寺院中,大昭寺是规模最大的,也是“香火”最旺的。因此,对于像拉巴这样的僧人而言,能进大昭寺,是感到十分荣耀的。
“火车通了,来西藏旅游的人更多了,我们寺院就会有更多的实惠。”拉巴直言不讳地对《北京周报》说。据介绍,大昭寺2004年的门票收入为800万元,2005年增长到近1000万元,加上布施等其它收入,当年总收入达到了1800万元。这对于一个只有118名僧人的寺院来说,显然是一个比较可观的数字。
据大昭寺管委会副主任丹增平措介绍,依据僧人的资历,大昭寺实行五个等级的津贴制度:老僧(55岁以上,目前只有4个)每月1200元,其次是1000元、800元、600元和300元。
从2003年开始,大昭寺每年分批组织僧人去国内其他地方旅游参观,目的地大多是一些大城市,以及佛教文化昌盛的地区。经费来源是寺院和僧人各出一半。至今,除了去年刚入寺的新人以外,其余全出去过。
“这一方面是学习,另一方面是开拓视野。” 丹增平措对《北京周报》解释说。
拉巴先后去过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很多大城市,出行大多是坐飞机。拉巴的家离拉萨市70公里,可是拉巴很少回家,一年大约只有一次。“外面的经济发展很好,西藏比较落后,不过它的环境还是不错的。”拉巴的汉话说得有些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