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首页>>> 本网聚焦
中俄关系:务实发展的2009 值得期待的2010
特约记者 兴涛 · 时间: 2009-12-25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俄罗斯问题专家盛世良

岁末年初,回顾2009年的中俄关系,我们会想到人民大会堂里中俄共同纪念建交60周年的情景,会想到中俄再次举行反恐军事演习的场面,会想到俄语年里《情动俄罗斯》的歌声,也会想到莫斯科关闭切尔基佐夫斯基大市场、以及灰色清关问题留下的阴影。不久前,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俄罗斯问题专家盛世良接受了本刊专访,点评了2009年的中俄关系,也对未来中俄关系的走势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北京周报》:今年是中俄(苏)建交60周年,也是中国的俄语年,为此两国举办了不少活动,您也一定参加了不少这样的活动。您怎样看待这些由国家推动的大型活动在两国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

盛世良:我的确参加了不少这样的活动。不过,比起以前,今年的活动不算很多。由两国政府推动的系列活动也日趋务实,不再追求数量上的浮华。中俄两国关系发展到今天这个水平,已不再仅靠轰轰烈烈、大规模的活动来维系,我们更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就拿今年的俄语年来说,少有新闻见之报端,但实际上,俄罗斯在北京、成都、澳门等城市相继成立了俄罗斯中心。它的功能类似中国在俄罗斯设立的孔子学院,主要是在中国推广俄语和俄罗斯文化。这些扎扎实实的工作影响深远。两国民调显示,中俄民众已彼此认为对方是最友好的国家。俄罗斯对中国的负面报道也明显减少。

同时,我们也要承认,中俄两国普通人的认识至今仍存在极大的反差。没到过俄罗斯的中国人对俄罗斯印象很好,因为他们看到的是俄罗斯的芭蕾、名画、文艺作品和苏联电影;没到过中国的俄罗斯人对中国印象欠佳因为他们看到的是素质不算高的中国"倒爷",对上世纪90年代初"丰富"俄国市场的中国假冒伪劣商品仍记忆犹新。而近年到过中国,看到中国改革开放新面貌的俄罗斯人,普遍对中国赞不绝口,印象良好。这也说明两国人民之间的沟通和了解还需要下大功夫。目前,中俄正通过各种途径促进交流的扩大。比如,互办语言年,设立文化中心,组织青少年的暑期交流活动,展播对方近年来的优秀影视作品等等。在边境地区,中俄还互办旅游优惠卡,中方单方面允许俄罗斯人开车过境旅游。应该说,这些人文领域的交流正在逐步缩小两国普通人之间的距离。

 

《北京周报》:奥巴马访华后,世界惊呼美中时代到来了,这当中也不乏俄罗斯学者。您如何看待新时期的中美俄关系?

盛世良:我认为,中美俄三个大国最好形成一种等边三角形关系,大家保持同等的亲密,或者说,同等距离。那种非友即敌的冷战思维早已过时。中美关系的改善,并不意味着对俄罗斯构成威胁。同样,俄美关系的改善,也不会对中国构成威胁。中美俄三个国家之间的关系相互改善,对每一个国家都是好事,同时,也有助于世界的稳定和安全。现在,中美俄三边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三国关系都比较缓和,没有形成两个国家合起来反对另一个国家的趋势。中美经贸关系密切,但双方在经济上的合作是开放式的,从来不排斥第三国加入,也不反对对方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中俄在战略上的相互支持和协作多一些,但都没有反对第三国的背景。奥巴马上台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重启俄美关系,中国也乐见俄美关系的缓和,因为缓和的国际关系环境对中国的发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当今的国际关系不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游戏",而是相互牵制和协作的关系。

 

《北京周报》:能源合作,特别是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一直是中俄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您怎样看2009年中俄能源合作的进展?

盛世良:中俄关于石油管道的磋商始于 1994年。这中间起起落落,有俄方的问题,也有中方的问题。按计划,中俄原油管线将于2010年秋竣工通油。关于天然气领域的合作,2009年6月,胡锦涛主席访俄期间,和梅德韦杰夫总统签署了关于天然气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10月,普京总理访华期间,中俄又签署天然气合作路线图,决定东西两线同步启动,并于2014年至2015年供气。目前,中俄双方在价格上有所争执。但在《天然气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双方已确定了合作的原则,双方将按照国际市场通行的做法来推动两国的能源合作。可以肯定的是,中俄能源方面的合作将日益深化,俄罗斯将参与在华的石油领域下游的项目,比如建加油站、炼油厂等等。中国将参与在俄的能源勘探和开发等上游项目,逐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能源合作局面。

目前,俄罗斯已经制定了到2030年的能源发展战略,而中国在这方面的规划相对滞后,中国应该加快这方面的工作,为中俄在能源领域的长期合作奠定基础。

 

《北京周报》:我们注意到,今年中俄合作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东西,比如,中俄的科技交流出现了双向趋势,您怎样看这些改变?

这是一个标志性的变化。过去,俄罗斯一直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高中国一筹。但现在俄罗斯领导人对本国的定位已非常务实。俄罗斯铁路公司总裁雅库宁在参观了中国的高速铁路后,对中国价廉物美、富有创新的技术非常赞赏。在今年的中俄两国总理第十四次定期会晤中,我国铁道部、俄罗斯联邦运输部和铁路股份公司共同签署了关于在俄罗斯境内组织和发展快速和高速铁路运输的谅解备忘录。这意味着中俄两国在高技术领域的合作,不再是单向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

 

《北京周报》:您怎样看今年中俄经济合作中的一些杂音?

盛世良:中俄之间,政府互信度很高,但不能否认,在老百姓的层面还存在着一些杂音。比如,莫斯科关闭切尔基佐夫斯基大市场事件,在中国国内引起了很大反响。我认为,俄罗斯的做法过于强硬,但中国商人也要明白,倒爷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商人一定要在提高自己的贸易层次上下功夫,不应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倒霉的事不一定会轮到自己。

至于贸易结构问题,我认为,中俄的贸易结构基本体现了俄罗斯本身的经济结构,也和俄欧贸易结构大体相当。贸易结构的改善更需要从俄罗斯自身的经济结构调整做起。目前,中国政府正积极配合俄方,打击灰色清关公司。同时探索新的经济合作方式。比如,在金融方面,在一些领域开始尝试卢布和人民币结算。再比如,俄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合作,都涉及到了两国经济远景规划的协调,这种协调把两国的互信又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北京周报》:最后,请您展望一下,明年中俄关系有何亮点值得大家期待?

盛世良:我认为有三个方面值得期待。首先,2010年是俄罗斯的汉语年,俄罗斯民众将通过学习汉语,进一步了解古老的中国和她的文化,近距离感知当代中国的生活。

明年上海将举办世博会。记得50年代,中国人民就是通过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来了解苏联的。现在,虽然当时的建筑已更名为上海会展中心、北京展览馆,但对苏联经济文化的印象已深深印入中国人民的脑海。生活在信息渠道多元化的今天,展览的作用也许没有以前那样巨大,但上海世博会仍无疑是世界各国相互增进了解的契机。

明年,中俄两个国家都面临着世界经济危机后的经济调整。今年,中国在摆脱经济危机困扰方面做得不错。俄罗斯经济也开始触底反弹,但要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再成功转型到创新经济还需时日。在这个领域中俄两国确有很多可以合作的地方。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