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通用、福特等国际大企业为度过金融危机寒冬而挂牌出售旗下一些知名品牌的时候,中国一家国产汽车企业--奇瑞公司适时地抛出了橄榄枝。据悉,奇瑞公司正在准备收购福特公司所出售的沃尔沃品牌。
奇瑞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同跃2月12日在接受媒体记者们的采访时并没有否认其收购沃尔沃的消息。2月27日记者致电奇瑞公司时,从一位接电话的女士那里获悉,“国家开发银行和国家进出口银行将为奇瑞并购正处于困境的国际知名汽车品牌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不管最后能否收购成功,但从目前情形来看,奇瑞公司为获得“沃尔沃”这一品牌已经开始了运作。
想通过收购获得国际品牌的还有吉利、长安等汽车企业,以及其他行业的企业。早在去年11月,工信部就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去海外并购。中国业内将这种行为称为“抄底”,意思是花较小代价来获得参与全球竞争,改变缺乏国际品牌以及全球化渠道的机会。
引发争议
在中国社会上,有关赞同企业海外抄底的言论很多,而且似乎所有的企业家都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因为他们认为,目前很多境外公司市值已经较低,相比以前,跨国并购对于中国希望走出去的企业而言,将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国外企业的谈判筹码将降低,并购后的公司整合也将相对容易。
企业家们认为,海外并购有助于中国企业以较低成本获得国外优良资产和先进技术,拓宽引资引智渠道,更好地运用国际品牌和技术,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海外并购使企业提升在世界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拓展国际业务,增强国际竞争力。“如果拿到对方的品牌、知识产权和当地的销售渠道,对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有帮助。”尹同跃曾这样解释奇瑞要进行海外并购的理由。
但企业家们的这种观点,在冷静的经济学者们看来是一种危险。
“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并购提供了廉价的条件,但也增加了不确定性,如果你一脚踏空陷进去,不但你救不了它,它会把你拉下水。所以,在海外并购问题上,中国企业一定要谨慎对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杨力强说。
杨认为,大多数中国企业还并不成熟,如果现在去海外并购,可能会因无法适应国际市场竞争而失败。
过去中国就有海外并购失败的教训。2005年联想集团收购了IBM个人电脑业务。在此之前,联想注重于大中华区市场,业绩盈利且处于增长明显阶段。然而在并购IBM之后,联想的业绩开始出现下滑,联想2008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联想在欧洲区运营亏损2720万美元,亚太区运营亏损2320万美元,而此前一季度这两个地区都处于盈利状态。联想大中华区业绩成为财报中唯一的亮点,虽然增长明显放缓,但仍获得1.08亿美元的运营利润。大中华区的盈利被海外区的亏损所抵消,使得联想整体运营利润仅有2966万美元。
海外业绩的亏损使得联想集团不得不重新考虑市场经营布局,2月初联想集团CEO杨元庆就公开表示,在接下来的财年中,联想集团将更加重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加强国内消费市场的投入,更新店面,拓展渠道网络覆盖。
对于联想集团重新重视中国业务,是否意味放弃欧美等海外业务的疑问,杨元庆表示“保护核心业务,先在核心业务上赚钱,然后才能更好地进入其他市场,维持将来的增长。”
而相比联想集团,TCL要惨的多。TCL是中国一家大型的家电生产企业。2004年1月,TCL并购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4月,又并购了阿尔卡特移动电话业务。当时多数媒体认为,TCL自此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彩电业务以及全球领先规模的移动电话业务。
但2004年并购了汤姆逊和阿尔卡特后的TCL开始出现亏损,三年时间里,TCL在欧洲市场全面陷入被动,到2006年年底,TCL的欧洲业务出现亏损总计接近40亿元。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TCL就被迫进行欧洲业务的收缩和重组,几乎关闭了所有欧美市场的亏损业务,回到了并购前的原点。
杨力强认为,目前奇瑞并购沃尔沃,面临着同TCL海外并购案一样的风险。杨说,中国目前尚无一家汽车企业具备并购沃尔沃这样的豪华品牌的实力和能力。这种实力不是资金实力,更多的是看不见的软实力,比如历史和品牌积淀,研发能力,核心技术,渠道竞争力等等。
杨认为,在福特出售沃尔沃问题上,中国车企可能有个错觉,认为这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下,“抄底”欧系豪华品牌、一步跨入高端车企的好时机。其实不然,沃尔沃作为世界顶级豪华车阵营的一员,中国车企是“消受”不了的。福特出售沃尔沃,不是沃尔沃本身出了问题,而是福特为获取美国政府金融救助采取的无奈之举。
在奇瑞并购沃尔沃的事件上,人们还发出了这样的质疑:你能保证沃尔沃目前在中国和欧美市场的销量吗?沃尔沃目前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销商总数就达2400家,如果自身不是世界级的跨国车企,仅仅对其进行日常管理恐怕都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不要说难度更大的技术的消化与吸收、新车型研发、品牌和渠道管理、豪华品牌特有的销售和服务模式等等问题。
杨认为,在想要进行海外“抄底”的中国企业中,面临着和奇瑞并购沃尔沃同样的质疑。
政府更多鼓励资源企业海外并购
对于企业海外“抄底”的热情,政府除对资源性企业的海外并购给予鼓励外,对其他行业企业提出的海外并购并没有明确的给予鼓励,但也没有进行抑制。政府认为,这是一种市场性的行为,是否进行海外并购企业说了算,与政府无关。
据来自国资委的消息,未来3年,国家将鼓励企业开展海外资源开发和并购,对重大境外能源投资项目予以贷款贴息、优惠贷款和提高财政注资比例等支持政策,同时中国政府正在研究从外汇储备中提取一定比例,设立海外能源勘探开发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石油企业获取海外资源。
不久前中国国务院通过的钢铁振兴规划,也明确提出,鼓励钢铁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境外资源开发企业准入条件,支持符合准入条件的重点企业到境外开展资源勘探、开发、技术合作和对外并购。
“最近海外资源性产品价格下降很大,有人建议抓住机会让央企去海外开拓资源,对此我并不反对。”国资委规划发展局局长王晓齐在2008年12月清华大学组织召开的一个论坛上如是说。
据悉,目前国资委已经遴选了10家企业鼓励进行对海外重点矿种企业进行并购。
目前,中国企业并购境外资源的作法有三种:一是自主经营,自己进行勘探和开采;二是收购已有矿产的企业股份,进行开发,取得开采权;三是通过资本市场收购一些国外矿产资源企业的股份,但是并没有掌握控制权。
“在这三种方式的选择上,我们倾向于前两种。”王晓齐说。
王晓齐表示,资源类企业海外并购,更重视拿到境外的矿山开采权和采购回来的资源规模,而不是 “务虚”,去收购一些境外大型资源企业,做所谓的“战略投资者”。中国当前的境外资源并购可以吸取日本经验,既要有投资实体,通过投资的收益,对冲掉价格波动造成的风险,又要建立长期的合同,规避价格波动,锁定风险。
相比于奇瑞汽车欲收购沃尔沃的还不明朗的运作,目前,中国资源类企业的海外并购却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功。
中国最大的金属贸易商中国五矿集团2月16日宣布,其与澳大利亚资源公司OZ Minerals达成协议,以26亿澳元(约1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后者。
而2月12日,中国铝业公司也宣布,其与力拓集团建立开创性战略联盟,中铝公司将通过建立合资公司和认购可转换债券向力拓集团投资195亿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