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cais | Deutsch | 日本语
北京周报中文>>> 首页>>> 本网聚焦
中国北方全力抗旱 旱灾或推动粮价上涨?
本刊记者 冯建华 · 时间: 2009-02-17 · 来源:北京周报 2009年第8期 2月19日出版

 

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抗旱保苗不仅关系到中国的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2009年2月上旬,当人们还未走出牛年春节的喜庆氛围时,一场波及中国冬麦主产区的历史罕见特大旱灾,似乎在不经意间,突袭而来。

令人欣慰的是,在中国各级政府的积极干预下,受旱程度已得到一定的缓解。据中国农业部数据显示,截至2月13日,河南、安徽、山东等主产区小麦受旱约867万公顷,其中严重受旱281万公顷,分别比12日减少近31万公顷和10万公顷。

然而,各种信息仍表明,未来一段时期内,北方大部分地区仍不会出现有效降雨,旱情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蔓延。抗旱保苗,已成为受灾地区政府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北方地区是中国粮食的主产区,占全国总量的近65%。因此,北方地区一旦出现大面积特大旱灾,国内外各界不由得产生如下担心:旱灾是否影响中国稳定的粮食供应,乃至引发粮食危机?特大旱灾会否推动中国粮食价格的飞涨?

 

河南:全力抗旱

“抗旱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旱情仍在继续发展,我们一点也不敢懈怠!”2月14日,河南省主管农业的副省长刘满仓在中外记者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位于中国中东部的河南省,既是中国第一农业大省,又是中国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夏粮总产超过了全国的四分之一,全年粮食产量占到了全国的10%。2009年,河南省夏粮播种面积约529万公顷,其中小麦播种面积达到了526万公顷。

据数据显示,小麦占中国每年粮食总产量的20%以上,而冬小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90%。作为这次遭遇旱灾最为严重的省份, 河南省的小麦产量占据全国的四分之一。因此,河南的小麦收成,事关中国粮食大局。

河南省西南部的镇平县水利局局长裴国平2月14日表示,“自旱情出现以来,已有110多天没有有效降雨了,直接枯死的麦苗如今达到了近634公顷。” 裴国平表示,镇平县有三分之一的耕地位于山区地带,取水十分困难,“井打到100多米都没有水”。

2009年,镇平县小麦播种面积达到5.2万公顷。

据河南省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截止2月13日,在全省约367万公顷的受旱麦田之中,仍有近60万公顷受旱严重,其中有4万多公顷麦苗出现枯死现象。

“这次特大旱情暴露出水利设施存在的问题。”刘满仓副省长坦言。

在过去的五年中,由于风调雨顺,中国粮食产量连年丰收,一些地方政府便忽视了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和维护。据河南省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在此次抗旱100多天时间里,河南省新修防渗渠道5936公里,打井4.6万眼,洗井8.2万眼。

不过,与此同时,也有地方政府由于重视修建水利设施,因此,在这次特大灾害面前表现的比较从容。

位于河南省中部的郏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现有小麦播种面积近4万公顷。

2001年,为了解决该县北部地区的农业用水困难,当地政府筹集1300万元,利用与当地的一条河流高达30米的自然落差,修建了一条“广阔大渠”。该渠总长35公里,为此可以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万公顷。尽管旱情特别严重,该渠两旁的麦田仍可轻易取水,麦苗的长势至今没受影响。

郏县农业局局长蒋建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扣去政府的各种补贴,当地农民浇水的成本大约是每公顷150-230元,而如果不浇,每公顷麦地减产的损失将高达2550元。

蒋建国说,经过这次大旱,当地政府已决定将该渠再延长7公里,这样可以再增加有效灌溉面积3300多公顷。

“农田水利设施利用率越高,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越多,老百姓日常管理、维护水利设施的积极性自然也越高。” 当地一位没有透露姓名的官员告诉记者,农村水利设施在发挥实效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日常管理和维护,“这次旱灾给很多地方政府提了个醒” 。

 

旱灾对粮食收成的影响

“这次北方小麦主产区受灾面积大,旱情特别严重,对中国的粮食供应市场肯定会有一些影响,至于会不会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构成威胁,目前并没有进行定量测算,还不好下结论。”中国农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蒋和平教授对《北京周报》表示。

“冬小麦大面积受灾,对中国的粮食供应市场不构成威胁是不可能的。” 蒋和平进一步解释说,中国连续五年粮食大丰收,从农业经济学的规律来看,粮食丰收是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的,它有一定的波动性。

2008年,中国粮食产量接近5.3亿吨,连续第五年丰收。平均到每个人,粗略估计至少达到380公斤,高于人均年消费粮食总量约10公斤。这是中国实施“自给为主”粮食政策的重要保障。

然而,目前的状况并没有令中国政府一味的乐观。2008年11月13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指出,中国粮食安全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包括“继续稳定增产的难度加大”、“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随着未来人口的增长,中国粮食供给的压力已日趋加大。据国家权威部门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5亿。为满足新增的两亿人口的需求,中国年粮食产量必须比现有水平增产1亿吨,而这主要是靠耕地资源丰富的北方地区去完成。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靠天吃饭’,要积极化解粮食安全所受到的严重威胁。”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说。

从国际角度来看,受全球人口增长、耕地和水资源约束以及气候异常等因素的影响,全球粮食供求也将长期趋紧。为此,从2007年到2008年,关于粮食是一种战略物资,还是获利商品的讨论,正在世界诸多国家激烈展开。

正是基于以上国内外现实,当北方粮食主产区出现大面积特大旱情时,国内外有些人担心中国的粮食安全供应问题,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不过,也有专家对此持比较乐观谨慎的态度。

“通过余粮调节,中国的粮食供应不会出现大的缺口,对此不必过于担心。”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对《北京周报》表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贵教授也认为,中国的粮食安全程度很高,不会影响到市场上的粮食供求关系。

“经过采取各种措施,从目前来看,河南省的苗情属于正常年份,粮食总产不会受到多大影响。”河南省农业厅厅长朱孟州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徐小青更是表示,3月份小麦才会返青,很多因旱灾受到影响的庄稼,在浇水后是可以恢复过来的。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中国目前拥有充足的粮食储备,未来即使出现极端事件导致粮食产量下降一半,中国依然能够应对,因此,在目前的灾情下,“大家不必恐慌。”

一个与此相印证的事实是,2008年4月初,温家宝总理曾公开表示,中国粮食库存充裕,约有1.5亿-2亿吨,按照5亿吨的年消费总量,这样的库存比例高达30%-40%,是国际粮农组织建议比例17%-18%的2倍。

 

粮价的上涨压力

北方小麦主产区大面积受灾,到底能否推动中国粮价的总体上涨呢?

“北方大面积受灾将推动粮价上涨,这是社会的一种心理预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尹昌斌对记者说。在这位年轻学者看来,现在旱情带来的实际损失还不明朗,所以对具体问题不好下判断。

李成贵教授则认为,北方大面积旱灾理应不会“推高粮食的价格”,但是,大面积干旱对社会心理因素影响比较大,这也许对粮食价格有所作用。

据朱孟洲介绍,受灾情的影响,河南省市场上的小麦收购价格开始略有上涨,后来随着灾情逐步缓解,这立即又影响到期货与现货市场,导致小麦价格的涨幅又略有下降,目前基本上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价格。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李成贵教授却认为,近几年中国粮食价格面临下行的压力,已影响到了粮农的积极性和利益,而政府提高粮食收购价,又面临很大的财政负担压力。

“如此看来,粮价一定程度的上涨,应该是个好事,也是社会期望的结果。” 李成贵对《北京周报》表示。

蒋和平教授预测,2009年中国粮食总产要达到5亿吨,难度比较大。另外,由于连续五年丰收,在国际市场的驱动下,中国粮食出口有所放宽,导致流走了一部分余粮。

此外,受全球气候变暖、耕地减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全球粮食供求出现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也给中国的粮食市场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和压力。

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全球食品价格累积上涨超过了75%。2008年4月中旬, 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春季例会发表宣言,全球粮食短缺和食品价格飙升,已成为比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和资本市场动荡更为严重的威胁。

综合国内外因素,蒋和平教授认为,“总趋势来看,中国粮价会上升”,甚至,据他个人判断,“至少会上涨20%”。

“中国现在的粮食价格不能完全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粮价适当上涨,不仅不是个坏事,更是个好事。”蒋和平直言。

庄健则认为,粮价的影响面很广,上涨对于农民也许是件好事,但是,粮价上涨很可能会推动物价的上涨,目前,在全国的消费价格指数(CPI)中,食品价格占了30%。在全球经济危机正影响中国的时候,物价上涨对于普通百姓,特别是城市中低收入群体,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在密切观察市场行情的前提下,政府应对粮价谨慎地作出调整。”庄健认为,总体原则是保障市场上粮食的稳定供给,在此基础上,必须在粮农利益和市场健康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好的平衡点。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胡锦涛在达累斯萨拉姆发表重要演讲
  国家主席胡锦涛16日上午出席达累斯萨拉姆各界欢迎大会并发表重要演讲。胡锦涛强调,过去、现在、将来,中国人民都珍视同非洲的传统友谊,始终视非洲人民为完全可以信赖和依靠的全天候朋友,同非洲人民永做好兄弟、好伙伴!
我国多地推出购房落户 新一轮救市政策待出
北京降下2009年第一场雪
法国和英国核潜艇在大西洋相撞
中美问题专家陶文钊解读希拉里访华
企业高管减薪 国企高管年薪最低仅为1元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4期目录
2009年第3期目录
2009年第2期目录
2009年第1期目录
编者札记
就业市场的冬天
中国农村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地铁建设的警钟
跨越时间
一个古老的奇迹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