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近年来带了许多从中国内地考去的学生,其中许多人就曾是“奥数”金牌得主。可是,这些被很多人视为数学天才的学生,几乎没有一个合乎丘成桐的要求,全部需经重新训练后才能开始数学研究。
“中国学生在数学奥林匹克中拿很多奖,可真正成就为数学家的人并不多。”丘成桐教授说,那是学生太重视考试了,也是教育体制问题,将学术、竞赛与考试绑在一起。在他看来,真正好的数学家对于数学以外的其他学科都有很全面的了解。而“奥数”只在一个科目上训练学生,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不利,有的人因此毁了前途。
“设立这个奖,对中国教育改革,对中国教育走向国际,是一个很好的推动。” 丘成桐在比赛间隙接受《北京周报》采访时表示。
作为参与组织这次比赛的重要成员之一,刘克峰则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的竞赛,为学生的成才创造最好的条件,为中国的人才发现、培养走出一条新路。
“好的科学家需要通才训练”
“作为中国人,我希望中国数学能够做到世界一流,所以要将中国最好的年轻人培养起来。我希望通过这个数学奖,我们能培养出一大批这样的人才出来。”丘成桐给自己设定了这样的目标。
事实上,通过这次比赛,丘成桐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无论是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还是团队合作精神,甚至是他们的英文表达能力,都大大超过了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评委的预想。” 丘成桐说,中国年轻孩子是有很有优势的,只是缺乏好的指导,老师水平也不够,在美国,中学生跟大学教授往来是很多的,而这在中国是非常少见的。
丘成桐更为自豪地介绍说,这次比赛的国际评委大多数是来自世界一流大学的顶尖数学家,其中有很多还是负责招生工作的领导。“这等于给获奖的学生进入国际一流大学,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 丘成桐说,通过这次比赛,他感觉到现在中国有些好的中学正在慢慢改进,除了考试以外,正在向研究型学习迈进,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如何培养青少年的数学能力,丘教授说,美国的家长或老师常会带孩子参加各种有意义的交流实践活动,学生自己常组织各种讨论活动,这样的氛围有利于打开孩子的思维。与此同时,还要多看课外书,多参加课外活动。家长应尽可能从培养孩子的兴趣、增加自信心方面着手,不要施压、强迫。
“在现在的网络时代,很多学习资料可以查到,只要培养了兴趣,其他问题将迎刃而解。” 丘成桐说,年轻人只有“对数学真有兴趣”,才能有培养前途。
回忆自己快乐的童年,丘成桐不无感慨地说,中国孩子的课业负担比其他许多国家要沉重得多,父母为了使孩子早日成材,不惜剥夺孩子的休息、娱乐时间,代之以各种课余学习,这样的孩子似乎很难有学习的快乐。
“我喜欢有创新思想的学生,不但数学有一定能力,还要学习其他科目,因为成为一个好的科学家需要通才训练。” 丘成桐表示。
为中国培养更多的数学家
丘成桐说,中国要成为经济强国,首先必须成为科技强国,而数学是科学之母,中国只有成为数学强国,才能成为科学强国。
“在数学研究的开拓引领方面,中国与国外还有相当差距。与上世纪60年代初以华罗庚为首的中国数学界相比,无论是学风,还是成就,今天的中国数学界都有一段距离。” 丘成桐直言。
1995年,中国前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在会见丘成桐时,希望他帮助中国培养更多的数学家。事实上,丘成桐也是这么做的。
丘成桐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创立数学研究所,在中国科学院建立晨兴数学中心,在浙江大学成立数学科学研究中心,牵头召开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并设立了晨兴数学奖,这已成为华人数学家的最高奖项。据初步统计,从1979年开始,丘成桐先后为中国数学发展在国内外募集了上亿元资金,其中个人出资达到三四百万元。
此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丘成桐请来大批世界著名数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来中国从事研究、教学和学术交流工作,其中包括菲尔兹奖获得者威腾,诺贝尔奖获得者格罗斯、霍夫特等20多位欧美国家科学院院士。
丘成桐培养的50多位博士大部分是中国人,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国际上知名学者、中国科研院校的教学和研究的领军人物。在他的鼓励和影响下,一大批在海外的国际顶尖数学家纷纷回国工作和讲学,极大地繁荣了中国的数学研究事业。刘克峰就是其中的一位。
“丘成桐教授严于律己,连来往国内高校讲学的差旅费大都由自己出,讲学任职从来分文不收。”刘克峰说。
对此,丘成桐解释说:“我不追求生活的豪华,钱够花就行了,太多了是负担。”
然而,随着接触交往越来越多,丘成桐开始对中国教育界的一些现状感到了不满,并给予了一些激烈的批评。
针对中国大学的教育体制,丘成桐直言:“现在名教授不教本科,所以本科大学生的程度比以前差了很多。” 当然,这与教育体制也有一定的关系。“在国内,一些知名教授都要为名目繁多的荣誉、职称、科研成果评审烦恼,大大影响了专业研究时间,与学生见面、指点的时间更少。有些教授甚至表示专注研究,对教本科生缺乏兴趣。”
在丘成桐看来,中国学术界最大的毛病,在于整个评审制度不健全。为了防止“学霸”的大量出现,丘成桐甚至呼吁,废除中国目前的院士评审制度,给年轻有为的知识分子创造宽松、民主的学术环境。
丘成桐的言论,遭到了一部分人的强烈反驳。其中最集中的一点是,丘成桐长期在国外学习、工作,对中国学术界的现实状况根本不了解,他的批评完全是“用西方的标准来要求中国”。
“这种批评是不合逻辑的,因为有些成了‘定律’、‘公理’的东西,是不分国界的。事实也证明,西方教育体制、模式的精华部分,是能够为全世界所共享的,是没有国界区分的。” 丘成桐说,他受到类似批评一点也不意外,因为“良药苦口”。
对于中国学术界一些不正风气的批评,丘成桐表示,他“从来不会否认”,只是需要强调的是,他“从中不夹杂任何私心。”
“我一生最大的愿望是帮助中国强大起来!”在2004年举办的第三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期间,丘成桐曾这样对媒体公开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