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家宝总理访日前夕,记者走访了长期从事中日友好活动的作家于强和人民大学学生翁羡献。
记者:您多年来一直从事中日友好交流活动,还写过中日友好题材的小说,请您谈谈对中日民间友好交流的感想和看法。
于强:温家宝总理四月的东瀛之行将是一次融冰之旅,这对我一个从事中日交流二十多年的人来说,感到十分的欢欣鼓舞。中日关系就像载着两国人民行驶在浩瀚大海中的航船,当风平浪静时,乘坐在船上的人们就会感到恰然、欣慰,当遇到风浪颠簸时,就会感到不舒服甚至发出怨言。两国关系又好像深邃的苍穹,当晴空万里、艳阳高照时,人们就欢笑颜开,当乌云密布、阴风袭来时,又会感到焦虑和不安。
近几年来,中日关系的天空出现了乌云,中日交流受到影响,我感到遗憾和不安,我的一些日本朋友也来信表示忧虑。我在上海举办的上海国际(中日)吟诗会也因此受到了冲击,2005及2006年不少日本吟诗爱好者很想来参加,但又心存顾虑,结果这次吟诗会由于报名人数太少而不得不停办,成为一段抹不去的遗憾。今年初,中日关系出现转机,一些日本朋友纷纷来信表示希望重开吟诗会,上海一位叫刘惠恕的诗人欣然命笔:“两国(中日)诗谊本长远,中日之缘不可拆。”日中友好人士西村日出丸也赋诗道:“日中交流寻历史,源远流长笔墨浓”。
中日两国人民结下的友谊是永恒的,也是割不断的。我的一位日本朋友大同株式会社羽鸟嘉弥会长,年过八十,对中国人民充满友好之情。去年当中日关系处于低谷时,他提出和大同公司各出资一半在中国设立大同(羽鸟)助学基金会,并委托该公司负责中国事务的安江惠先生到安徽马鞍山洽谈,目前成立大同(羽鸟)助学基金会指日可待。
中日两国关系世代友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相信温家宝总理的破冰之旅定会带来中日关系的艳阳天。愿中日友好春常在。
记者:今年初你参加了由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主办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访日研修项目”。请谈谈参加此次活动的感想。
翁羡献:我原来一直只是通过电视、动画片和书本来了解日本。今年1月参加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访日研修项目”,我有机会以自主研修的方式亲身感受这个既遥远又陌生、既传统又现代的国度,感到受益匪浅。
通过二十几天的研修,我的第一感受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日本得到完美的融合。日本的文化很有特色,可谓兼容并蓄,自成体系。走在繁华的城市街头,既有林立的高楼、便利的交通,也有古色古香的茶道、和服等传统古典的东方文化,正是日本民族的学习精神和开放的心态构筑了极具魅力的文化体系。其次,通过耳闻目睹,感到日本是个互相礼让、文明有序的国家。例如,大街上施划的盲道、地铁电车上的残疾人专用区、公共场所为残障人士准备的轮椅,以及各服务行业对顾客的彬彬有礼.当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身旁的日本人总是热情地给我们提供服务,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走在日本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排成一行的分类垃圾箱,所有的垃圾都按不同种类被细致地区分开,进行分类处理和回收再利用,强烈的环境忧患与保护意识使得日本更加注重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
短短的日本之行留给我太多的感慨,其中也包括在历史等问题上的遗憾,但我深信通过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发挥两国青年人的聪明才智,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在与中央大学及日中友好团体的交流中,我愈发感受到沟通的重要性,只有这样误解才会消除,只有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发展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