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时事 >> 正文

疫情防控,接种疫苗不等于万事大吉

Mitchell Blatt  ·   2021-01-08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新冠肺炎疫情;疫苗;时事
打印
纠错

  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医院已经开始分发第一批用于大规模接种的新冠病毒疫苗。欧盟计划于202012月底开始分发疫苗,中国也开始为部分重点人群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而全球疫苗供应量将会在2021年增加。 

  这显然是好消息。这场大流行病改变了各国人民的生活,疫苗则可以挽救无数人的生命,并抑制疫情的传播。来自不同国家的多家企业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研发出多种疫苗,这从科学角度来说着实意义非凡。 

  但是,现在就庆祝疫情结束还为时过早。疫情还没有结束,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不会结束。从长远来看,开始分发疫苗让大家看到了疫情结束的希望,但是疫苗却无法产生立竿见影的作用。即使是在最顺利的情况下,疫苗分发也需要数月时间,而且还有很多相关问题没有处理停当。 

  事实上,在某些情况下,开始分发疫苗的消息甚至反而有可能带来负面效果。如果人们因为疫苗的到来而不把疫情当回事,开始放松防范措施,从而使大家陷入更大的风险,那么推出疫苗事实上有可能产生事与愿违的效果。 

  首先我们来看看有关疫苗分发的细节以及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当前正在分发的两款疫苗分别由辉瑞(Pfizer)和莫德纳(Moderna)研制。这两款疫苗都需要分两次接种,期间间隔一段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充分、持久的免疫力。 

  美国和其他西方富裕国家已经和所有主要疫苗供应商签订合同,为本国民众预定了数亿剂的疫苗。但是目前这些疫苗还没有生产出来。截至2020年底,美国有望获得大约4000万剂疫苗,可以满足2000万人口的接种需求。费时费力的不仅是大规模生产疫苗,还有疫苗的接种过程。 

  按照疫苗分配的顺序,首先接种的是一线医务工作者和养老院的老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首席免疫学专家福奇博士表示,到2021年五六月份,美国普通民众有望接种上疫苗。 

  好吧,目前的情况是新冠病毒每天至少夺走3000名美国人的生命。照这个速度,一月份将有10万人死于新冠病毒。疫苗也改变不了这种状况,因为到一月份为止,只有少数美国人可以接种上疫苗。 

  如果一切按计划顺利进行,到明年夏天,各种疫苗有望大幅降低新冠病毒在美国的传播速度。如果届时疫苗既可以有效防止人们出现症状、感染病毒又可以阻断病毒的无症状传播,那就是疫苗见效了。 

  研究证实,莫德纳研发的疫苗可以防止病毒的无症状传播,但是辉瑞疫苗在这方面的效力仍无定论。现在的问题是,如果疫苗并不能防止新冠病毒传染,但是接种者却错误地认为可以,那该怎么办。 

  另一个问题是有些已接种疫苗的人会放弃保持社交距离,也不再佩戴口罩。数据显示,分两剂接种后新冠疫苗的有效性约为90%,这意味着病毒传播的风险依然存在,特别是在刚接种完第一剂的时候,因为此时疫苗还没有完全产生保护效力。 

  事实上,问题不只是接种疫苗后人们可能放弃保持社交距离。否认新冠病毒存在的人一开始就不愿意执行社交距离的规定,如今他们会借口已经有疫苗而拒绝在公共场合佩戴口罩,即便他们并没有接种疫苗。 

  有些人会想当然地认为,既然别人接种疫苗了,那么他们自己就不需要采取防范措施了。由于要到2021年底才有可能实现大部分人都接种上疫苗,所以过早放弃社交距离会使自己和别人都面临风险。 

  美国也有相当数量的反疫苗人士。右翼媒体则在推销阴谋论,煽动民众对疫苗的不信任。比如,福克斯新闻主持人Tucker Carlson称,推出新冠病毒疫苗是为了社会管制。根据美国智库凯撒家庭基金会的调查,20%左右的美国人表示不会接种疫苗。 

  这个冬天患者和死亡人数都在急剧增加,新冠病毒疫苗却无法遏制这一趋势。疫苗或许会在2021年夏天抑制住这场大流行病,但这也不一定。 

  等待疫苗研发从来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现在,疫苗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从全世界来看,挽救人数最多、保持经济较好运行的国家都是那些一开始就实施常识性防范措施的国家,包括要求民众佩戴口罩并采取隔离措施。 

  各种保持社交距离的做法必须一直持续到2021年。分发疫苗和保持社交距离并不相互排斥,反而是相互补充的策略。 

  1918西班牙流感发生时人类还没有对应的疫苗,这场流感在人群中传播、变异,之后自行消失。同样的事情在全世界都接种了新冠病毒疫苗后也可能再次上演。(作者系中国网专栏撰稿人,潘小乔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