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时事 >> 正文

贫穷不是他们的标签,努力才是——脱贫攻坚战如何改变南疆地区因长期贫困导致的思想贫瘠

《北京周报》记者 李芳芳  ·   2020-09-27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新疆;扶贫攻坚;时事
打印
纠错

  9月25日至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出席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时指出,新疆“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基本解决,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孩子因贫失学辍学实现动态清零,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参保率均达100%,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 

  过去五年,全疆累计脱贫292.32万人,32个贫困县中有22个已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9.4%降至1.24%。其中,南疆4地州累计脱贫251.1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9.1%降至2.21%。

  目前,新疆还有10个贫困县没有摘帽,主要集中在南疆地区,其中5个县在和田。和田地区正在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最后总攻,确保剩余未摘帽县全部摘帽,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新疆和田地区的人们,世代居住在神秘莫测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长期以来,和田被外界贴上了这样的标签:玉石之乡、丝绸之乡、瓜果之乡、地毯之都……这种“和田印象”反倒容易让人们忽略了当地人的真实生活状态。 

  和田古称“于阗”,是丝绸之路南道重镇。中西方经济文化曾在这里交流融汇,留下不少历史遗迹。然而,和田地区所辖的71市均为贫困县,有1216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规模98万人,是新疆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恶劣的自然环境是致贫原因之一。在和田,大漠戈壁占据了63%的土地面积,绿洲仅为3.7%,且被沙漠和戈壁分割成大小不等的300多块,很难实现现代化的规模种植和养殖。 

  因此,在和田,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由于缺乏技术和销售渠道,农民只能靠天吃饭;收入不稳定,致贫风险大,也限制了当地人改变现状的探索精神。 

  新疆和田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居民依明·买提库尔班在门前的胡杨树上打电话。依明家距离乡政府约1小时车程,手机信号不稳定,网络信号无法覆盖。(新华社) 

    

告别沙漠孤岛

  天亮了,天黑了。这是依明·买提库尔班曾对生活的理解。四年前,他花了140元在巴扎买了一个能报时的老年手机,家中信号弱,他就把手机放在院中的胡杨树上。 

  过去,买提库尔班家世代居住在“中国最后的沙漠部落”——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达里雅布依乡。家里的房子是用胡杨、红柳、芦苇以及克里雅河的淤泥盘搭而起的“笆子房”,这种房屋就画在他家不远处的喀拉墩佛寺遗址的壁画上。风沙不但能随时都把道路掩埋,也能把房子吹倒。 

  2016年,于田县政府将达里雅布依搬迁提上日程。2017年,一条90公里的沙漠公路建成,公路的尽头正是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依明和他的邻居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村民们不再担心回家的路会突然消失,也不再害怕房屋被风沙吹倒。 

  2019年,38岁的海如汗·买吐送搬进了安置点的新居。也是这一年,她发现原来外面的环境和自己认知中的环境是不一样的。 

  还没等记者问完问题,海如汗就迫不及待地说:“我第一次踏进新房的时候,就知道这里就是我的幸福归宿。我最喜欢的是厨房和卫生间。” 

  搬迁之前,海如汗一家靠放牧为生。她第一次走出沙漠是15岁。平时只有生病就医时才会坐车赶往240公里外的于田县城。虽然她的内心也渴望去县城生活,但受限于经济条件,未能如愿。她说:“我自己没有实力盖这种房子。” 

  在新的居住点,学校、医务室、车站等公共设施已投入使用。每家每人除了可以分到25平方米的新房外,还有20平方米的民宿标准间,以便发展沙漠特色旅游。海如汗家的民宿已经开始接待外地游客。 

  新建设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距离县城90公里,20172019年分两批迁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16839人。搬迁后,除了延续过去养殖牲畜、种植大芸的传统,乡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 

  据乡党委书记贾存鹏介绍,很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后都不愿再返回家乡。贾存鹏说:“沙漠埋葬了几个世纪的文明,这里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未来我们将重点开发旅游业,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目前,和田地区已有3个县市摘帽,约91万人贫困人口脱贫。今年,包括于田县在内的5个县也将全部摘帽,7.7万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 

    

在家门口工作 

  和达里雅布依乡的年轻人一样,23岁的齐曼尼古丽·麦提图尔荪也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最好不要太久。眼下,她更愿意留在村子里就业,这样就可以更好地照顾4岁的儿子。 

  现在,她是当地树上老菌菌业有限公司的一名技术员。入职不到半年,已经从普通工人升为组长,月工资也从1400元涨到了2500元。 

  位于墨玉县萨依巴格乡的树上老菌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1月,是一家从事菌类研发、生产加工、种植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循环产业链企业。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年产香菇1500万袋,辐射带动周边13个乡镇近5000户贫困户参与种植。 

  这种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在整个和田地区得到了很好的推广。这种模式既解决了人们安土重迁的诉求,也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术,能够更好地带动当地产业链发展。既扶贫,也扶智与扶志。 

  短短两年间,和田建设了8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0家,使当地同类企业总量达到133家;成立3111家农民合作社,建成饲料加工厂15个、屠宰场22个,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16家,形成了产销一体化全产业链。

  多样化的就业渠道,给了原本只有农耕这一条出路的老百姓有了更多样的致富选择。 

  新疆和田洛浦县西域春乳业良种奶牛繁育养殖基地女工吐妮沙汗·吐孙呢亚孜。(《北京周报》记者 赵玮摄) 

  距离墨玉53公里的洛浦县,34岁的吐妮沙汗·吐孙呢亚孜马上就要结束在西域春乳业良种奶牛繁育养殖基地的实习期了。转正后,她每个月可以挣2500元。

  吐妮沙汗家住在杭桂镇的一个村里。上班之前,她每天忙于田间灶头,家里的6亩地,每年最多收入1万元。对于这个四口之家来说,比较微薄,经不起大的变故。吐妮沙汗对记者说:“嫁过来之前,夫家只有一头毛驴。我没有工作,家里存不下钱。”

  今年6月入职养殖基地后,吐妮沙汗每个月能稳稳地拿到工资,心里踏实了许多。除了在厂里的挤奶工作,她还购买了两头小牛犊回家养。她说:“养大了每头能赚6000多元。”她还算了一笔账,仅自己一个人,每年就能增收2万多元。

  洛浦县利用财政扶贫资金为3766户贫困户购买了奶牛,每头补助2万元,总投资7532万元。农户将奶牛集中托养到企业,每年可以获利分红2500元。

  为了不返贫,吐妮沙汗和丈夫都很努力。丈夫会装修,平时在附近工地打工,冬季就帮人搞装修。等两头小牛犊卖出去,他们打算买辆车,丈夫已经拿到了驾照。她说:“我现在有钱花,买衣服能去和田呢!”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