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时事 >> 正文

宜商且宜居 珠海解锁湾区人才磁石功能

《北京周报》记者 李芳芳  ·   2019-07-12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珠海;港珠澳大湾区;时事
打印
纠错

  很久以来,珠海这座城仿佛“后花园”似的存在,是许多中产青睐的宜居备选。从珠海的历史沿革看下来,这个渔业小城总是依傍于广州或者中山,经历过多次撤并。而自19793月起,这里从此被正名,以改革开放第一批经济特区的身份立市至今。

  同是第一批特区,深圳动,珠海静,也许跟二者各自的区位优势有关。香港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很早就被看做是亚洲四小龙,而澳门主打旅游休闲则更加安逸一些。珠海距离澳门最近的地方位于横琴,不足200米。两地的人们来往频繁,这份安逸自然流通于彼此。但这份“安逸”却为珠海带了诸多后发优势。

  位于珠海香炉湾畔的渔女雕像已成为珠海网红打卡景点,她见证了珠海从渔业小城发展为科技新锐的成长历程 (《北京周报》记者 王祥摄)

  “刚来的时候,珠海马路上连车都没有,哪还想过会堵车”。90年代来珠海打工的四川籍司机对刚下飞机的记者说。与他有同感的是格力电器副总裁、总工程师谭建明。“刚来的时候,白天在珠海街上走路也看不到几个人,在市区开车100码都没问题。”谭建明说。 

  90年代初,大批全国各地的“淘金”者已经开始涌入珠海,当时珠海有63.5万人。2017年,176万珠海人中外来人口近60万,相当于全市人口的三分之一还要多,而且“移民”还在不断壮大,仅2017年珠海外地人口增长率即为4%,深圳这个移民城市的常住非户籍人口增长率也不过3.6% 

谭建明在珠海格力电器展厅介绍企业发展情况 (王祥摄)

  1989年,湖南人谭建明从华中科技大学制冷专业研究生毕业来到珠海,就是看中珠海作为经济特区的发展前景。研究生在当年可谓稀缺资源,而刚来的几年,除了信念没有太多实际的成就感支撑他坚持下去。国产品牌没有自主生产能力,加之当时家用空调纯属奢侈品,因为订单不足,最难的时候工厂甚至代加工风扇和工艺品。 

  谭建明刚入职时的格力还叫珠海海利空调器厂,隶属于珠海经济特区工业发展总公司。1991年,珠海格力集团公司正式获批成立,公司开始走向正轨,经历了从整机进口到核心零部件自主生产的阶段式发展,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全面提升离心机效率,推动了国家能效标准升级。这其中,谭建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刚来的时候,整个工厂才100多人,技术员10个不到。”他说。“当时吸引我的不是格力电器,而是珠海这个城市。” 

  现在的格力拥有1.2万名研发人员,14个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1个。“现在来看,还是来对了,我见证了企业从小到大整个的过程。参与其中,是很自豪的。”他说。 

    

后发优势 

  谭建明和格力的发展轨道,基本上可以看作珠海市不惑之年的回首所及。如果说,成为经济特区是珠海拿到了远航的船票,那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提出,就是珠海升舱的机会。 

  如果你还认为珠海只是一个宜居的城市,那你可能已经错过了不少机会。 

  2014年从德国回国创业的崔岩博士为了选一个宜居又宜商的落脚点,考察了大湾区的几个城市。当时还没有明确的文件下发,但建设湾区的共识已经在逐步形成。 

  据《国际金融报》报道,1994年,时任香港科技大学校长的吴家玮提出,对标旧金山建设深港湾区。进入21世纪,广州率先提出,依托南沙港,对标东京湾区;2009年粤港澳三地政府有关部门在澳门联合发布《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提出构建珠江口湾区。201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湾区经济”。20163月,国务院提出“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直到2017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 

  “大湾区和硅谷湾区是很有一比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都非常不错。香港是面向国际的窗口,深圳是科技创业的前沿,东莞是全国乃至世界的一个生产工厂。”崔岩对《北京周报》记者说。 

  崔岩在德期间曾供职于德国政府重要的技术智囊——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2014年他回国创立了科技公司四维时代。公司专注于超高精度、全自动、一键式的三维数字化技术,已和一百多家博物馆合作建立数字展厅和文化遗产数字3D档案;也推出了两代3D空间相机,在保证空间建模质量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目前市场上空间建模的时间和成本。 

  回国多年,崔岩仍感恩于德国教授对他的无私栽培,在回国创业的同时,他的团队与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共同成立了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将个人交流扩展到了两国行业的交流合作。 

  在崔岩看来,相比于京津冀、长三角经济带,大湾区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外开放。“因为它有香港和澳门的带领作用,也有最早开始对外开放的一些城市。”崔岩说。 

  “所以大湾区的政策是我们做中德合作的一个利好。未来我们还会跟葡萄牙这种葡语系国家有交流,政策对我们这方面的倾向性还是很明显的。”他说。 

位于珠海高新区的四维时代科技公司利用其三维数字化技术赋能文物保护(王祥摄) 

  至于为何选择珠海而非湾区其他城市,崔岩是经过考虑的。“有一种概念叫后发优势。”崔岩认为,考虑到政策扶持、创业成本、人才流动等因素,珠海更适合初创企业成长。 

  的确,珠海对于各类高端人才的引进有一系列的鼓励政策。据珠海大湾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的信息,珠海已全面落实“珠海英才计划”,在创新创业、城市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为中青年人才度身订造政策环境,以便利港澳青年在珠海创新创业、引进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政策落到实处,最基本的就是公司运营成本大幅降低。从美国回国创业的李夏川去年将公司从北京迁至珠海。算上各种补贴,他在办公场地租金方面每年能节省近百万。 

  “在北京的话,人很多,但是人才流动性也很大。珠海的用人成本会降低,而且人员流失率也会降低。”李夏川说。

  与此同时,从事海外品牌管理业务,他更看重湾区的国际化前景。李夏川说:“现在珠海在两小时之内可以到达五个机场——澳门、香港、深圳、广州包括珠海机场,我们出行是非常方便的。”  

    

再出发 从近邻到合伙人

  从今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已过去了五个月,珠海正处于高效落实阶段,仅横琴新区管委会微信账号的日更频率就能看的到各项政策已开始落地。 

  作为珠海参与整个大湾区建设中的一大亮点,横琴新区因其与澳门隔水相望的地理特征,承担着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的重任。 

  随着“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香港同胞会在周末或节假日举家通过港珠澳大桥来到横琴度假。持澳门单牌车证的澳门居民也可以直接驶入横琴。在拓展合作空间方面,粤澳合作的一些机制已经成型,比如粤澳合作产业园、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澳门初创企业孵化器——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以及刚刚落成的跨境办公楼宇横琴总部大厦,都为澳门经济发展向内地延伸提供了各种利好政策。 

  “我们给人才租房和生活补贴,还有我们在产业、科技以及金融等方面的专项政策起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横琴新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部长助理穆柏军对记者说。在他看来横琴从09年没有几家入驻企业到如今有6万多家企业,周到贴心的人才政策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针对澳门企业的发展壮大,横琴更是有其独特的办法。据穆柏军介绍,横琴新区下辖的澳门事务局属横琴独有,专门牵头做对澳服务。澳门的企业在横琴不需要再注册公司,都可以享受横琴的政策,包括场地的租金补贴、人才补贴以及交通上的便利等。 

横琴与对岸的澳门 (王祥摄)

  “横琴口岸是24小时通关,很便利,澳门员工可以免费乘坐巴士直接到澳门,上下班非常方便。澳门单牌车直接驶入横琴,比我们从(珠海)市区过来到横琴还要近。”穆柏军说。 

  相比于这些吸引企业入驻的优惠政策,澳门的创业者还是更看重长远的发展机会。澳门企业主蔡渊博2005年就开始创业,他领导的澳门先皓科技主要从事软件开发;一直以来公司的市场主要集中在港澳和海外,横琴是他融入大湾区市场的第一步。 

  “澳门本身的地方是很小,所以大湾区的概念对澳门来说,那个冲击相对于香港或者其他大湾区城市来说是比较大的。因为突然间空间、市场变大了。”蔡渊博对本刊记者说。 

  “以前我们想一些项目的时候,都会考虑澳门市场有什么需求,我们就提供一些服务。但是有一些服务或者系统在澳门这么小的规模里并没有很大的市场,所以我们就选择不做。但是现在市场大了,我们就可以做了。”  

  蔡渊博刚刚在横琴开启了双城办公生活,他将公司安在了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作为横琴新区下属的国有孵化器,澳门青年创业谷从2015年投入运营以来,为入驻企业提供包括初创企业成长必备要素在内的一站式服务,如场地补贴、法律政策咨询、人才招聘、业务交流以及投资对接等。目前,在孵化的300多家初创企业中,澳门企业近200家。 

  鉴于两地体制的差异所带来的衔接等问题,蔡渊博认为差异一直都存在,但也正在被慢慢消除。而具体到企业扩展业务所必需的创新要素的流动,如商业汇款的流通,蔡渊博认为目前政策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通道是存在的,但是还没有那么高效。”蔡渊博说。“只要大家都关注,相信这些会慢慢改善的。” 

  澳门创业者的切身感受和需求,已经纳入了下一步的政策落实计划当中。《纲要》在谈关于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时指出,要依托粤港澳良好合作基础,促进人员、物资、资金、信息便捷有序流动,为粤港澳发展提供新动能,为内地与港澳更紧密合作提供示范。目前,湾区各城市也都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各项政策的细化和落实。 

可以感受到,不论是改开之初的创业移民还是大湾区框架下的青年创业人,都对珠海充满着期待。因为人才的涌入,珠海充满着可能性;因为政策的及时有效,人才也才能留得住,走得远。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