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时事 >> 正文

“智库论坛: 历史记忆与文化国家建构”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

  ·   2018-11-13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德国历史;智库论坛;时事
打印
纠错


智库论坛现场

  历史事件被记载下来,便会成为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并对国家的文化发展和国际形象的塑造产生重大影响。11月9日作为德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之日,承载着德意志民族近现代发展的众多悲喜记忆,其中在这一天发生的事件有些给德国、欧洲乃至全人类的发展带来了命运转机,诸如魏玛共和国的创建与“柏林墙”的被推翻;有些却将人类社会和世界推向了灾难的深渊,如1938年的“水晶之夜”等。

  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孟虹副教授主持的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德国联邦议会与“记忆文化”建构研究(1990-2015)》课题组,联合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和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历史记忆与文化国家建构”智库论坛。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武汉、杭州等地的研究德国问题和德国史的高校学者与国家智库专家近80人聚集一堂,重点围绕历史记忆的形成及其与集体认同和国家形象的塑造、德国历史上与119日相关的重大事件对于德国和欧洲社会与文化的走向及政治变迁的影响、战后联邦德国以史为鉴重建“文化民族”和“文化国家”的政策措施及其可借鉴的经验,以及中德两国在危机再度频发的今日在文化领域该如何携手合作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深入的讨论。 

  此次智库论坛由三大部分组成。开幕式与主旨演讲部分由孟虹副教授主持。在这一环节中,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来炯副院长首先致辞,强调了人大作为记忆场所的重要意义,并对此次论坛致以高度评价。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会长顾俊礼教授也在致辞中结合德国目前极右翼势力复苏态势的发展现状,高度肯定了对德国记忆文化进行研究的重要意义。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副会长李维教授则从历史学的角度指出,历史记忆的重要性超过研究意义,它可以影响国家历史观,从而影响国家思想意识形态。德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蒋玲(Katrin Buchholz)女士对在中国举办关于德国记忆文化研究的主题会议感到欣慰,并强调道德国应该时刻保持批判性,从反思历史中吸取教训经验。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所长黄平研究员在主旨讲话中提醒道,战后欧洲文明建构面临一系列挑战。来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盟研究所主任崔洪建研究员从中德关系出发,针对当今中德关系中的历史、文化因素与认知差异发表了主旨讲话。来自教育部人文交流中心的陈滔伟处长则从专家学者在历史研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出发,指出成立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重要意义。 

  随后,以“历史记忆与集体认同”为主题的论坛上半场拉开帷幕,由崔洪建研究员主持,天津师范大学欧洲研究院教授王亚平点评。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系主任孟钟捷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景德祥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院长李雪涛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李维教授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119日这一特殊的日期,指出这一天是“杂糅记忆的历史包袱”、是“德国历史上的‘多事之秋’”、是历史的偶然与必然,对其认识、研究与记忆需要尊重史实、重视记忆的传统根基,以避免历史悲剧重蹈为最终目的。论坛的下半场以“历史反思与文化国家的建构”为主题,由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的杨解朴主持。中共中央党校赵柯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孙文沛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孟虹副教授与华中师范大学岳伟副教授分别从德国对历史记忆资源的制度化、德国历史教育、战后联邦德国从“文化民族”到“文化国家”至记忆文化建构的特殊发展之路与联邦德国外交政策等角度,分析了德国在历史反思与文化国家建构方面的特点与重要意义。中国德国研究分会副会长孙恪勤研究员对此作出了详细独特的点评。 

  去年秋天德国联邦大选,成立不足五年的选择党以12.6%的选票一跃成为联邦议会内第三大党,极端势力甚嚣尘上,尤其是其大肆宣扬的历史修正主义意识形态、反犹主义、种族主义等错误思想,对于德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不久前,德国开姆尼茨爆发骚乱,数千名“新纳粹”分子和极右翼分子在萨克森州西部的这个城市大街上公然追捕移民,有些极右分子甚至完全无视法律尊严,在公众场合公然行纳粹礼。虽然德国总理默克尔对此强硬表态,要坚决杜绝街头仇恨事件,但近年来德国社会的撕裂速度正在加快。在这样的国内背景以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德国是否仍能坚持自我反省的“二战史观”,持续推动历史反思进程,构建展望未来的记忆文化,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孟虹在报告中总结指出,即使在目前多重危机背景下,极右翼思潮虎视眈眈蠢蠢欲动,但战后联邦德国的独特文化民族和文化国家建构的政策、机制等一系列措施都对纳粹现象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德国记忆文化的建构对于大部分德国人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将引导他们在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取向上更加注重社会性、人文性和普世性;德国实施的联邦制以及积极的文化外交政策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德国崇尚和平的外交政策以及文化软实力的推广将起到重大作用,并进而影响世界可持续性和平秩序的维护。 

  此次“历史记忆与文化国家建构”智库论坛,创新性地从119日这一特殊的历史之日入手,探究德国在历史反思、文化民族和文化国家及记忆文化建构方面的特点、举措与发展,植根于文化记忆和历史文化学与建构主义,与政治前沿紧密结合,对探讨中国抗战记忆,进而探讨中德关系,从“德国模式”中探讨中国发展提供了新视角。这既是中国学者从事外国问题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学为我用”的落脚点。(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刘湘君、孙怡雯、王丹妮)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