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时事 >> 正文

史明德委员:不能人为放大中德贸易摩擦

《北京周报》记者 徐蓓  ·   2017-03-12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中德关系;贸易;时事
打印
纠错

  作为全球第二和第四大经济体,中国和德国一直是贸易全球化的受益者,面对当前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抬头的局面,两国一直有着共同的立场和相同的态度:必须积极倡导贸易自由化、全球化。 

  然而,在过去一年里,西方媒体对中国企业并购德国企业受阻的事件大肆渲染,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德国国内,也出现了认为“中国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上言行不一”的声音。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驻德国特命全权大使史明德精准分析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史明德分析说,首先,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德国认为中国以国有企业为主,海外投资是一个国有行为,而不是企业自身行为。其次,中国收购德企的增长速度让他们感到害怕,去年中国在欧洲的并购50%都发生在德国,收购的德企都是高精尖企业。第三,中德市场的开放程度有差异。 

  “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是不对的,不能用开放程度的差异,作为阻止中国去德国投资的理由。”史明德说。 

  此外,他还表示,双方在贸易方面出现摩擦是非常自然的事,贸易越多,摩擦就越多。如果双方都没有贸易,那就一点摩擦都不会有,关键是摩擦出来的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 

  谈到如何对待这种摩擦,史明德说,“我认为应该全面辩证地来看,不能人为放大和渲染两国间的贸易摩擦。中德贸易摩擦所涉及的金额,只占中国同欧盟贸易总额的2%左右。所以应该说,大部分贸易往来都是顺利的,互利共赢的。” 

  在史明德眼中,贸易争端和摩擦完全可以通过双边谈判,心平气和地在相互尊重和互利的基础上解决。“比如中德光伏产业纠纷,两年前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他说,“具体的问题可以具体地谈,但具体的问题不应妨碍重大原则的实施和遵守,这就是我们的立场和观点。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求同存异,求同存异里面的重点,是突出两国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主张的原则。在世界经济比较动荡的局面下,求同比存异,更重要。”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