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时事 >> 正文

2016政府工作报告十大亮点

  ·   2016-03-06  ·   来源:人民中国
标签:政府工作报告;GDP;李克强;时事
打印
纠错

  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本次报告在对2015年中国社会发展做出总结,并指明了2016年以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努力的方面。《人民中国》整理出十大看点,奉献给读者。

  一、2016年GDP预期增长6.5%—7%

  2016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6.5%-7%,主要考虑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考虑了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也有利于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稳增长主要是为了保就业、惠民生,有6.5%-7%的增速就能够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

  二、深挖国内需求潜力 积极调整改革需求结构

  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今年要启动一批“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完成铁路投资8000亿元以上、公路投资1.65万亿元,再开工20项重大水利工程。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

  三、加强供给侧改革 增强持续增长动力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简政放权;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

  四、适度扩大财政赤字 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5600亿元,赤字率提高到3%。适度扩大财政赤字,主要用于减税降费,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实施上述政策,今年将比改革前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5000多亿元。

  五、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核心位置

  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高实体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二是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三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创新。

  六、增进民生福祉 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着力扩大就业创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公共教育投入要加大向中西部和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力度;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2016年要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

  七、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今年要完成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继续推进贫困农户危房改造。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增长43.4%。解决好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扶贫脱贫是硬任务,各级政府已经立下军令状,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八、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实现合作共赢

  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共同打造陆上经济走廊和海上合作支点,构建沿线大通关合作机制,建设国际物流大通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使“一带一路”成为和平友谊纽带、共同繁荣之路。

  扩大国际产能合作。坚持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实施一批重大示范项目。设立人民币海外合作基金,用好双边产能合作基金。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打造中国制造金字品牌。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继续放宽投资准入,扩大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开放,简化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程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自贸试验区试点。我们将营造更加公平、更为透明、更可预期的投资环境,中国要始终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外商投资热土。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商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国愿与各方一道,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共同构建均衡、共赢、包容的国际经贸体系。

  九、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重拳治理大气雾霾

  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重拳治理大气雾霾和水污染,对超排偷排者必须严厉打击;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扩大绿色环保标准覆盖面,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我国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十、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

  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办好在我国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推动世界经济创新增长,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加强与各主要大国协调合作,建设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大国关系。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与地区国家持久和平相处、联动融合发展。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