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人物
许卫红: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美容师
· 时间: 2009-09-17 · 本刊记者 吕翎

本次发掘的执行领队许卫红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石刚摄)

走进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一个巨大的兵马俑军阵便映入眼帘,已经完成发掘的面积有2000 平方米,出土木质战车8 乘、拉车的陶马32 匹、各类武士俑1087 件,青铜剑、铍、戟、戈、金钩、弩机等486 件,成束的铜镞280 束,零散的铜镞10895 件,还有大量的车马器,这里是一个以步兵为主、战车与步兵相间排列的大型兵马俑军阵。担任秦陵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挖掘任务的执行领队许卫红就工作在这个让所有考古工作者魂牵梦绕的地方。

初见许卫红,很难将她这样一个身材娇小的女子与威武雄壮的秦陵兵马俑联系到一起。在想象中,带领挖掘队对秦陵兵马俑一号坑进行第三次挖掘的执行领队,似乎应该是个魁梧的西北汉子。然而,直到与许卫红攀谈起来,才发现这个外表柔美的女子不仅有着女人的细致与缜密,举手投足间还带着男儿的爽朗和豪迈,在她活泼的言语之中,还时不时流露出些许孩子气。

2009年6月13日下午1时,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迎来了第三次考古发掘。第三次挖掘的重任交给了43 岁的许卫红。这次发掘的是一个大约200 平方米的探方(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依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涵盖了一个边洞、三个隔墙、三个过洞。到8月28日记者在俑坑采访她的时候,此次挖掘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随着挖掘工作的进行,许多当初备受期待的亮点并未出现,但平淡的俑坑生活却并没有让这个充满活力的考古工作者失去热情,她的眼睛依然神采飞扬。

 

考古队中的“红花”

生于北京,先后在甘肃和吉林读书的许卫红,1989年从吉林大学考古系毕业。她志于考古,说起来还与我国著名考古专家夏鼐先生有点渊源。

1985年6月19日,夏鼐去世,关于他的事迹介绍频见报端。那时正是许卫红高考报志愿之际,经常读报的许卫红动心了,“夏先生不仅名字起得有学问,他所从事的工作也那么有文化,我也要选择考古。”于是,吉林大学考古系多了一个北京女孩的身影。

在学习之余,这个女生憧憬着以后“天当帐、地当席”的野外生活,想象着通过一把小铲子,揭开古代神秘面纱那一刻的喜悦。

毕业后,许卫红从吉大到了临潼,那时正值秦俑博物馆扩建高潮,二号兵马俑坑遗址大厅要进行发掘和对外展出。在袁仲一等老前辈的指导下,许卫红开始参与二号坑的挖掘工作。

有人曾把带队进行一号坑的第三次发掘称作许卫红考古事业的“巅峰”。但许卫红却觉得,这种“巅峰”指的是兵马俑本身的价值和地位,并不是自己能干得怎么辉煌。对她而言,她野外的考古生活反而更具吸引力。

如果把兵马俑挖掘比作正规军作战的话,那么野外考古可以称得上是在打游击,许卫红俏皮地打着比方,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很多时候打游击战会比较刺激,有刺激就有了动力。

“在秦陵兵马俑,所看到的和所挖掘的文物的时代和用途都比较单一,而在野外,则可以挖到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东西,整个过程就仿佛在阅读一本通史一样。”许卫红对记者说,“由于整个一号坑的大框架已经基本确定,所以日常挖掘工作注定不会有太多的惊喜和意外,这样平淡的日子也确实让大家感到郁闷,有时候不由自主会想起往常在野外考古下河捞鱼、大口喝酒的日子。”

2006年6月,许卫红被抽调到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文物保护考古队,并任领队。回忆起那段吃睡在野外的日子,许卫红说,作为考古队中唯一一名女性,自己给整个队伍既带来了乐趣,也带来了不便:诸如每天晚上到厕所冲凉,一定得挂上“有人”的牌子;晚上再热的天,自己也得和衣而卧。

然而,不管身处何地,20年过去了,许卫红还是一如当初,考古发掘依然是她的最爱。

 

为秦始皇的军队做美容

将许卫红现在的这支兵马俑考古队与30多年前那支由“兵马俑之父”袁仲一老先生带领的队伍相比较,今天发掘技术和文物保护力量已经有了质的飞跃。面对即将出土的兵马俑,人们所关注的焦点正逐渐从“挖掘出什么”转移到“如何保护好出土的文物”上去。

1975年,考古队曾使用封闭法,用化学药剂将彩绘俑的色块盖住,防止脱落。但这种保护下的色块表面会发亮,改变了原来的光泽度。到了80年代,考古队还采用过针管把一种加固剂注入生漆和俑身之间,不让它脱落。现在,最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可以通过电子束照射来稳固住陶佣身上的彩绘。

“如果我们发现一个彩绘俑,在挖掘的时候会保留它身上很薄的一层土,然后用棉签像做手术一样一点点把这层薄土粘掉,并且进行初步的保湿加固。许卫红介绍说,“有的时候一个陶俑的眼睛就需要清理好几天,尤其是袍子衣服部分的色彩层非常薄,在清理土层的时候就必须非常的小心。最后根据陶俑的大小,办理相关出户手续送入实验室进行电子束照射。”

“我感觉我们是在给陶俑们做美容。所以我们的队伍里女同志也比较多,她们能用女人特有的耐心和细致坐在那一整天精雕细琢。队伍里的男同志都成了我们这支娘子军的党代表了。”许卫红笑着指着一旁的男考古队员邵文斌说。

据介绍,30年前第一次挖掘的时候,动用了考古人员、军队等多方面力量,为了保证在1979年开馆之前完成任务,一直挖掘到一号坑的陶俑层才开始进行严格的考古工作。追求速度必然带来许多细节上的不足,许多陶俑层上面的历史痕迹都被忽略了。

“而这次挖掘工作,我们的队伍有了专门的文保队员,负责出土文物的保护。”许卫红队伍里除了4 个考古队员,4 位文保队员外,还有8 名技工,其中3人曾经参加过一号坑的第一次挖掘,有着丰富的挖掘经验。充足的时间和人力,保证了她们可以在细节上处理的更稳妥。

“在兵器把上,往往会缠着一些麻丝之类的东西,如果在以前,可能就仅仅是记录下兵器把缠有麻丝这一事实,而没有精力去细究。现在,我们可以通过麻丝的数量、样式来慢慢分析秦代的纺织业、手工业的情况。”许卫红说。

置身于庞大的秦陵兵马俑金戈铁马之中,许卫红一直憧憬着有朝一日,能够将复原的“秦皇大军”按照当初的阵型重现。

 

在不解与责难中前行

在许卫红的日常生活中,也许孩子是她最放不下的一部分。“女儿今年17岁了,马上就要高考了。”许卫红和所有的母亲一样,在谈到自己的孩子时显得既自豪又慈爱。

在接受一号坑第三次挖掘任务之前,只要没有野外考古项目,许卫红都能够按照弹性工作制作息,在家进行一些学术研究,同时也能照看孩子。“现在,每天6点多就得出门,晚上7点也不一定到家。”许卫红说,“有时候文物出土,就得晚上加班,只好在办公室的简易床凑合一晚。”

担任此次挖掘的执行领队,带给许卫红的不仅仅是荣耀、辛苦,同时还有诸多的不解和责难。

一号坑兵马俑由于历史上遭到过火烧和水淹,很多彩绘俑在出土时已经被损毁。许多不了解内情的人,将损毁这些文物的责任归咎于考古队。每天,在俑坑中工作的许卫红都能听见旁边的导游对游客讲解:“这些兵马俑身上的漆由于挖掘都毁掉了。。。”

“我们有时候气的都想赶他们走。。。。。”许卫红半开玩笑地说。

第三次挖掘刚刚开始的时候,网上对于此次挖掘行动的质疑铺天盖地。许卫红说她将此看做是一种动力,正如兵马俑博物馆副馆长曹玮对她和考古队员们所说的那样:“你们今后都将成为考古业的大家,因为有这么多人在后面盯着你们,督促你们把事情做好。”

记者看到,在俑坑旁的工作台上,贴着一张纸,上面写着:“互谅添一点,个性压一点,嘴巴甜一点,行动快一点,效率高一点,微笑露一点。”

“先做人,后做事!”用许卫红的话来说,与其贴些条条框框的制度规章,不如书写这么一篇打理心情的文字,也许这就是她和她的考古队显得如此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原因吧。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