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人物
老知青的新天地
· 时间: 2009-07-02 · 本刊记者 陈姌

1972年夏天,刘金艳在宝泉岭农场 (图片由刘金艳本人提供)

刚刚过去的己丑牛年春节对于共和国同龄人刘金艳来说很新鲜、很特别——生平第一次在国外过年,而且还是在南半球的炎炎夏日里庆祝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大年初一那天恰逢澳大利亚国庆日,刘金艳和丈夫在女儿和女婿的陪伴下不仅观看了悉尼市的国庆巡游表演,还看到了民间自发组织的老爷车展览。

“老外庆祝国庆就像参加一个大PARTY一样。我长这么大第一次看到那么多老爷车,有的岁数比我还大呢!”回忆起几个月前的情景,刘金艳依然激动不已,“外面虽然骄阳似火,我们还在屋里按照东北传统下饺子吃。这个年过得有意思!”

 

知青岁月

走出国门、开阔眼界,这是40年前刘金艳当知青时想都不敢想的事。

1949年出生的刘金艳是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家中排行第二。由于母亲身体不好,她作为长女便肩负起照顾母亲和弟弟妹妹的重任,直到10岁才上小学。

1968年,初二年级还没念完的她作为“知识青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五团七连一排,来到位于鹤岗的宝泉岭农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当时的宝泉岭农场,按照刘金艳的话说,呈现出一派“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景象,夜里值勤时还能听见狼嚎声。根据上级“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要求,刘金艳和其他知识青年一起,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将沼泽地开垦成了粮田。种庄稼、修路、开渠、制砖、盖房……这些曾经出现在语文课本里的词汇,已成为他们的必修课。

“每天最幸福的时刻就是结束一天的劳动,躺在床上看书的时刻。”刘金艳笑着对记者说,“我从小就爱看书。当时,北京知青文化素养高,带了很多书来,我们就传着看。印象最深的是一本特别厚、特别破的书,里面全是苏联的电影剧本,我看了很久。虽然看得一知半解,但毕竟书籍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外国文化的门。”

除了外国文学,刘金艳还爱看医书,因为“当医生治好母亲的病”是她儿时的梦想之一。在农场,刘金艳是一排的副排长,年龄比其他知青大,性格沉静、随和、爱照顾人,总是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因此被战友亲切地称为“老大姐”。

1973年,由于母亲去世、父亲身体不好,刘金艳想返城回家的愿望变得迫切起来。1975年国庆节,刘金艳终于盼到了回城的好消息;一个月后,她就像“小鸟从笼子里放出来了一样”,回到了阔别七年之久的哈尔滨。

回首知青岁月,刘金艳坦言,并不后悔将自己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她说:“有段时间,我总是梦到宝泉岭农场。那段生活虽然艰苦,却不失为一种成长、一种历炼,丰富了人生的阅历和记忆,使我受益终生。正是集体生活使我变得更加包容,以后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会畏惧、不会退缩。”

 

未知的新天地

返城后,刘金艳进入黑龙江省拖拉机配件厂子弟学校当起了小学老师。80年代初,为了方便照顾刚出生的女儿,她进入邮电服装厂车间,制做邮递员服装,圆了“做漂亮衣服”的儿时梦想。不久后,她又被调到服装厂门市部,干起了出纳。由于悟性高、人缘好,她在几个不同的岗位工作起来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90年代中期,在“国企改革”的浪潮中,刘金艳选择了内退。

她说:“从中学都没毕业的返城知青一路干到国企职员,我已经很幸运了。内退也是为了服从国家需要,没有什么可抱怨的,随遇而安吧!”

其实,刘金艳心里清楚,内退最明显的后果就是家庭收入严重缩水。她坦言,家里一度困难到女儿交大学学费都成问题。但凭着老知青身上特有的韧劲和乐观精神,最终度过了难关;女儿出色的学业表现也使刘金艳和丈夫倍感欣慰。

俗话说,福祸相倚。几年前的一场病痛在不知不觉间为刘金艳打开了中医人体经络这人生中的第二扇门。“当时,我的更年期综合症犯得很厉害,病得连床都起不来。忽然有一天,一个久未联系的兵团姐妹从上海给我打来电话,说很想念我。”她回忆道,“知道自己被人牵挂着、惦记着,这种感觉很幸福。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治好病,好好活着!”

也正是从那时起,刘金艳开始通过买书、看电视、做笔记等方式自学中医人体经络;女儿高考前演算公式用的小黑板,也被她重新利用起来,用各色粉笔写满经络名称和手掌穴位,帮助加强记忆。几年下来,刘金艳不仅熟读了包括《黄帝内经》在内的几十本中医养生书籍,还利用平时积累的中医知识为邻居们提供养生常识。

“我从小梦想当医生治好妈妈的病。现在一把年纪了才开始研究人体经络,算是找对了人生的新方向,也算圆自己一个梦吧。”她笑着说,“经络是看不见的,任何表面的病痛其实都是人体自身系统在发送预警信号。可以说,中医改变了我的思维,让我能够辩证地、多角度地看待问题,又给我的人生打开了一扇门。”

2008年底的首次出国探亲,为刘金艳打开了第三扇门。她说:“没去悉尼之前,女婿总劝我说,出国可以体验新鲜事物、开阔眼界,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会不一样。我当时还觉得他‘崇洋媚外’。后来才发现,他说的是真的。”在澳大利亚的三个月时间里,刘金艳和丈夫参观了悉尼歌剧院、海港大桥、情人港等著名景点,也体验了菜市买菜、周末烧烤、露天音乐会等当地生活,更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夏日春节。

刘金艳说,每天都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未必感受到它的变化;只有离开后再回来,变化才变得更加真切。“哈尔滨是我出生、成长、生活的地方。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像买房、买车、出国旅游这些曾经的奢望,现在也变成现实了。”她说,“最近几年,这里的外来人口明显增加,说明城市的吸引力更大了。现在正在修地铁,环路也才修到三环,没法跟北京比,但我相信,我们会以自己的方式建设好城市。”

在花甲之年,刘金艳满怀信心地期待城市有更好的发展,也期待开启更多扇点亮生活新天地的“门”。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