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人物
张纯如:索求正义的女人
陈姌 · 时间: 2007-11-19 · 作者:埃里克·尼尔森(Erik Nilsson)

 

时至今日,张纯如在世人心中依然是正义之王,因为她拒绝世人将不公正遗忘。然而,当大多数人通过阅读她的作品而了解1937年日本残忍侵略南京之时,这位年轻的美籍华人女作家为确保30万大屠杀死难者不被遗忘而作的种种努力却鲜有人知。

这就是为什么纪录剧情片《张纯如——南京大屠杀》的主创人员想要从张——一位满腔热情的作家、历史学家和激进分子——的视角详述南京大屠杀的原因。

鉴于张1997年的畅销书《南京大屠杀:一场被遗忘的浩劫》所产生的轰动效应,主创人员坚信影片以张纯如的叙述来代替纪录片的惯用拍摄手法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

张纯如2004年自杀离世。在此之前,她曾饱受抑郁症折磨。她的丈夫布莱特·道格拉斯(Brett Douglas)说,她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常年累月地听那些大屠杀的故事也许是她患病的诱因。但那也只是推测而已。我认为她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2004年11月,道格拉斯在张纯如逝世后对《旧金山纪事报》说。

她的遗愿是完成一个口述历史的课题--内容全部来自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第一手资料;还有就是拍摄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这一暴行的纪录片。

“她和她的作品对于我们来说是无价的,所以我们选择在讲述南京大屠杀的同时讲述她的人生故事,”影片执行制作人、联合导演之一的安妮·彼克(Anne Pick)说,“影片沿着张纯如的研究进程,描述她撰写这部著作时的情景,并通过她的个人经历,揭示南京大屠杀的惨烈。”

据联合导演之一的比尔·斯巴菲克(Bill Spahic)介绍,如此叙述手法将不仅使该片有别于其他在南京大屠杀70周年临近之际公映的影片,而且将突出该片的悲剧性。

“影片中没有第三方平铺直叙的旁白和档案性质的纪录片,而是以第一人称来表现这些事件带给张纯如,并通过她带给观众最直接、最真实的冲击。”他说。

整部影片耗资150万美元,由加拿大多伦多真相记录制片公司(Real to Reel Productions)和加拿大史维会联合制作。全球首映式已于2007年11月12日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影片稍后还将在北美洲和亚洲的国内电视台播映。在中国的首映式定于200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重新开馆暨南京大屠杀70周年纪念日当天举行。

“北美人民对这段历史一无所知,”多伦多史维会副主席刘美玲说,“因此这部影片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影片内容包括历史纪录片、张纯如生前上电视时的画面和演讲片段、演员演绎、对日本退伍老兵和9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采访,其中包括张纯如曾采访过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老人。

“那段故事非常感人,因为老人不仅知道而且还十分了解张纯如,”曾在采访中担任翻译的刘女士回忆说。“说到张纯如去世的时候,老人非常激动。一说起她就掉眼泪,不停地说‘她是个好人,是个好姑娘。’”

刘女士表示,在采访中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冷静,担当好翻译的重任。据她介绍,在影片拍摄过程中,摄制组的工作人员搂在一起抱头痛哭的场景时有发生。

“就算回到驻地,我也很难抽离情绪。但我一直告诉自己,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可以给世界带来希望之光。”刘女士说。

由于身份特殊,影片的拍摄过程对于张纯如年迈的父母来说尤为痛苦。他们的父母曾经勉强躲过了大屠杀;为了完成女儿的遗愿,他们为影片的拍摄提供直接意见,并亲自飞赴南京在影片中提供证言。

“对于我和我老伴来说,再次回忆这些事情、接受采访是十分痛苦的,”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女士对记者说,“这种伤痛永远不会消失。人们都说,时间可以抚平一切伤痛。可我并不这么认为。”

自从女儿走了以后,二老便充当起“接班人”的角色。他们说,这是对女儿英年早逝的一种缅怀。

“对我们而言这是一种牺牲,但我认为值得。”张女士说。“我把它当成事业。我想,如果纯如看到我们仍在继续她未完成的事业一定会很高兴。”

曾经是教授的二老早已退休,并于2006年成立了“张纯如纪念基金会”,举办教育活动和年度征文比赛。

他们不懈努力的主要目标之一,同时也是这部纪录片的目的之一,就是说服日本政府正视南京大屠杀。张女士指出:“这并不是反日,而是让人们知道南京大屠杀确有其事。”

刘女士说,由于该部影片由加拿大人创作,而且剧情以张纯如的经历为主线,所以更客观,具有公信力。

“我认为,西方观众会更接受这部影片,因为我们以张纯如为主线。她来自华人家庭,在美国长大,在她身上,美国的东西要比中国的东西更多。她把南京大屠杀看成是人类的事件而不仅仅是个文化事件。”

影片中张纯如的扮演者是来自加拿大的华裔演员郑启蕙(Olivia Cheng)。早在听说摄制组甄选演员之时,郑启蕙就已经开始研究张纯如了。通过一封毛遂自荐的电子邮件--内容大意为“我生来就是扮演张纯如的!”,她得到了试镜的机会,并最终从200多名女演员中脱颖而出。

“其实,在这部电影还没确定之前,我就已经决定,有朝一日一定要把张纯如的故事搬上大银幕。就像她不想南京大屠杀被人遗忘一样,我也不想她被人遗忘。”郑启蕙说。

郑启蕙第一次知道张纯如是在1998年《读者文摘》的报道上;此后,又花了八年时间才读完了她的作品《南京大屠杀:一场被遗忘的浩劫》,并为之深深感动。于是,她来到加利福尼亚,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中心开始研究张纯如的档案资料,并与张纯如的亲友建立了联系。

“当听说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立刻跪地祈祷,感谢上帝将它带到我的面前,因为我知道我将成为其中的一份子。”郑启蕙说。

据主创人员介绍,影片的主旨是反思“人类对其同类进行的非人道行径以及我们对于防止诸如南京大屠杀、奥斯威辛集中营和卢旺达种族大屠杀这类恐怖事件的个人责任”。

正如影片开头张纯如的影像资料所说:“南京大屠杀这种事情永远都有可能发生,而且它确已发生。如果我们想要确保此类事件不会再发生,那么就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来源:中国日报2007年11月12日第八版)

背景资料:

关于张纯如

1968年生于美国新泽西州。1989年伊利诺大学毕业,曾任记者,后来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写作学位,开始全职写作和演说。

1997年,由其撰写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浩劫》在美国出版。这是首部全面记录当年日军血洗南京城暴行的英文著作,曾连续5个月被列为《纽约时报》书评的最佳畅销书,引起英语世界的广泛关注。她曾成为世界最著名的文摘杂志《读者文摘》的封面人物。

2004年11月9日自杀身亡,时年36岁。(来源:张纯如官方网站)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