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永远的情愫
现年57岁的常超每年至少去一次当年下乡的农场。
常超至今仍记得,1968年11月,当16岁的他(初二没毕业)第一次出远门来到离家400公里开外的北兴农场时,天气很冷,脚冻得连行走都有困难。见状,农场领导把最好的房子给了这些远道而来的“知青”,炕烧的热乎乎的。现在想来,常超还似乎感觉到浑身温暖。
“知青”没有令农场领导失望,半年后,他们大多已成为劳动骨干。炸石头、扛麻袋、下煤窑、烧碳……与很多人一样,常超几乎干过当地所有的重活。
常超说,当时“知青”的使命就是要时刻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每个人的奋斗目标必须服从这个大局。为此,他很不理解现在很多城市大学生不愿响应国家号召去西部艰苦的地方工作。
“这说明现在的教育出了问题。”常超提高嗓门说。
1972年,常超被推荐上了哈尔滨师范学院(现改为哈尔滨师范大学),他是农场连队的第一个“工农兵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常超遇到了自己的妻子,她也是一名“知青”。
大学毕业几年后,常超和妻子作为返城“知青”同时调入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作。常超成为了一名干部,妻子前不久刚刚退休。
2007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当年10名在一起参与劳动的“知青”相聚,他们去了当年下放的农场。谈起当年往事,几个人情不自禁掉了眼泪。“我们现在想想,都不知道当时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是怎么走过来的。” 常超说,
1993年,他们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北大荒”知青联谊会(下简称“联谊会”)。这是一个经注册的民间非政府组织。截止2007年5月22日,这个组织已有个人会员513名,分布在各个岗位,很多已成为行业的骨干力量,有一些还成为了省部级官员。
这个组织的宗旨是“联系知青、服务知青”,近两年已组织了四十多项活动。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活动,如1998年组织了“知青专列”,让如今分散于全国各地的“知青”重返北大荒农场看看;2006年在文化部组织的大型文娱演出中推出了“知青专场”,使社会对“知青”这个特殊的群体有了再次关注。
其实,联谊会创办之初,经历了很多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是经费短缺。联谊会现在只有很少一部分社会赞助,主要经费来源是每人每年20元的会员费。联谊会现在的办公地点是在一家破旧的房子里,这还是一名知青会员免费提供的,面积只有二十几平方米,办公设施非常简陋。该组织现有专职员工十几人,全部是退休或下岗的“知青”,他们不拿任何报酬,全是凭着一股热情在干活。
联谊会的创办者是一位名叫唐坚的上海“知青”,回城后进入哈尔滨理工大学当老师,为了筹办这个联谊会,他花费了很多的精力,由于没有时间投入学术研究,他临近退休也没有评上教授。
“我一点也不后悔,因为我做的这个工作(指组建联谊会)更有意义。”温文尔雅一幅学者模样的唐坚说。
由于身体状况不好,唐坚最近辞去了联谊会负责人的职务,这个重任现在落到了61岁的李素梅身上,她也是一名知青,退休前在当地政府部门担任官职,在“知青”中颇有威信。
“当年知青离家没有父母在身边,在艰苦的环境中,只能相互支持帮助,这种纯真的感情是任何时候也割舍不了的。”李素梅说,她全身心投入到这项新的工作,开始是出于一种“知青情结”,后来就产生了一种责任感。
“知青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至今在为国家做出贡献,必须有个组织去关注她们,去帮助她们。”李素梅认为,当年的知青大多数已经退休或者到了临近退休的年龄,他们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缅怀过去的经历,因而,联谊会的中介服务功能将会有更大的用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