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人物
留在北大荒的青春
吕 翎 · 时间: 2007-06-12 · 本刊记者 冯建华

记录历史

2007年4月,中国第一本关于“北大荒”的全景式历史著作《北大荒六十年》出版发行,作者是一位79岁的老人,名叫郑加真,作为早期“拓荒者”,他在“北大荒”生活了49年。

1949年,在上海长大的郑加真,考入著名大学复旦大学中文系,时年21岁。次年冬天,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郑加真应征入伍。从朝鲜战场回来后,郑加真加入北京军委空军司令部,成为一名上尉军官。

1958年,在国家“屯垦戍边”的号召下,郑加真随10万转业军官来到了寒冷荒芜的“北大荒”,从此与这片黑土地结下了终生情缘。

郑加真回忆说,刚来“北大荒”的时候,所见是孤零零的一片。由于住地空间有限,带来的行李只得扔在外面的雪地里,睡觉只有40公分的地方, 一个个挤得像“沙丁鱼罐头”。由于没有任何保暖措施,大家睡觉仍穿着军大衣,连脚上的半高军皮靴也没脱。第二天醒来,往被子上呵气,立即成霜。

第二天,转业官兵立即投入艰苦的拓荒工作。作为一名青年突击队员,29岁的郑加真,先后干过采石、修路、伐木、盖房等多种艰苦劳动。

在一次水下劳作中,郑加真深受重伤。在养伤时,喜好文学写作的郑加真,突发灵感将自己几个月来的拓荒生活写成了一篇文章,后来被一家杂志全文刊登。当年,作为基层农工的郑加真,被调到农场宣传部,参与创办农场内部的文学刊物,这为郑加真以后走上文史创作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郑加真回忆说,在北大荒前20年,日子大多过得非常艰苦,在最困难的时候,由于经常吃不饱饭,全身出现浮肿,用手在腿上一按一个坑。为了支持自己的事业,远在北京的妻子在两年之后也主动要求来到了“北大荒”,陪着丈夫再也没有离开。这是郑加真克服种种困难的最大动力。2007年,是这对患难与共的夫妻结婚50周年纪念日。

1983年,郑加真参与“北大荒”编史修志工作。期间,先后有300多人参与此项工作,可最后只有郑加真坚持了下来。直到1993年64岁的郑加真退休,他一共用十年时间编撰完成了首部系统全面地“北大荒”史志。。

“跑了多少路,访了多少人,我自己也没法统计,很多尘封的历史档案是由我第一手打开的。” 郑加真说。

退休后依然留在黑龙江的郑加真老俩口,生活过得简单而充实,退休工资足够他们花。郑加真大部分时间用来写作,老伴则忙于上业余大学,学习中医、电脑等知识,郑加真上百万字文稿,就是她用五笔输入法在电脑键盘敲出来的,每当要发电子照片、邮件的时候,郑加真更离不开老伴了。

“现在‘北大荒’已成为历史,生活条件也好了很多,但是,这段历史不应该被忘记。” 郑加真说,在那片黑土地上留下了自己难忘的生命痕迹,为北大荒写作已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只有这样,他的生命才会延伸,生活才更有意义。

“北大荒是一本写不完的大书,有生之年我还要写下去。”郑加真说。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报道:
· 走近中国的头号粮仓 [2007.06.08]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