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身扑救(摄影陈姌)
2008年9月10日,北京残奥会盲人门球项目进入第四个比赛日。中国男女队均战胜对手、取得四连胜。
下午5点,第一场男子B组预赛在中国和巴西之间展开。中国队在下半场比赛还剩下6分29秒时,以14:4遥遥领先。根据规则,一方若领先10分则比赛自动结束。中国队教练张泳在赛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队的进攻和防守都非常强;打法也在不断变化,让对手很难猜测,所以得分就会相对容易。
在随后进行的女子预赛中,首次参加残奥会的中国队上演逆转好戏,以5:3战胜了防守出色的瑞典队。替补队员王瑞雪首次登场便攻入4球,成为球队获胜的头号功臣;其出色的表现也给瑞典队主教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队男女共12名队员中,在校大学生占了四分之一;更为巧合的是,三人——男队的姚永全、杜进冉和女队的林珊——都来自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该学院成立于2000年9月,是全国第一所相对独立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院,承担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残疾人高等教育和指导北京市特殊学校教研科研等多项任务。
对于学业和训练是否冲突的问题,三人的回答几乎如出一辙:虽然并不容易,但会尽量做到二者兼顾。现年21岁的生物与医学系学生姚永全打完这届比赛就会离开国家队,成为职业按摩师。他表示自己的成绩还可以,找工作不成问题。“但毕竟已经练了6年盲人门球。在队里,连教练都是哥们儿。突然要离开还是很舍不得。但我会永远记得这些经历,记得我的这些队友,有时间的时候还是会玩盲人门球。”
晚8点,在男子B组预赛瑞典与加拿大的比赛开始前,北京理工大学体育馆的主席台上出现了一位特殊观众——手持国旗的瑞典公主玛德琳。这是继9月9日现身射击馆之后,公主再次莅临现场为本国运动员加油助威。最终,瑞典队以6:5取胜。
11日,中国女队将迎战此前还未尝胜绩的日本队;男队将对阵此前1胜3负的伊朗队。
背景资料
盲人门球运动(英文“Goalball”),1946年起源于德国和奥地利。早期以康复娱乐为目的,是为失明患者发明的一种集体游戏活动。因其活动的内容适于盲人的特点而逐渐得到发展,多流行于欧美国家。1980年第6届残奥会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比赛场地长18米、宽9米;球门宽9米,高1.30米。比赛时,双方各派三名队员,每名场上队员都要戴国际盲人运动协会门球分会规定的眼罩。全场比赛时间为20分钟,分上下半场,各10分钟,半场间歇3分钟。比赛用球为重1250克、周长76厘米的橡胶球,球上有8个直径1厘米的圆孔,内置响铃。
盲人门球是一项需要团队高度配合与协作的运动。比赛时,队员不仅要通过听对方滚来球内的铃声辨别方向,然后齐心协力地倒地以人墙的方式阻挠对手进球得分,还要通过协作找到对手防守的弱点,想办法把球滚进对方的球门。
对此,有人作了这样的概括:“盲人门球是一项球似篮球,球门似足球,而掷球动作像保龄球的运动。”
(来源:《北京残奥会项目》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