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请问王院长,举办奥运会给北京,包括一些协办城市,短期内带来了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奥运会结束之后,会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劳动力过剩和失业人数增加的现象,我们如何解决它?请问刘先生,青岛举办奥帆赛,帆船比赛在中国不是特别受关注和普及的运动,这样的比赛是不是对青岛的经济带来一些带动作用?谢谢!
王一鸣:谢谢你的提问。北京举办奥运会,包括其他一些协办城市,都创造了很多的就业岗位,据北京统计局的分析,2005—2008年四年新增就业岗位是150万个,比国际上其他举办奥运会的城市增加岗位都多,比如说汉城奥运会增加的就业岗位是30万个,悉尼是15万个,当然中国承办奥运会创造了150万个就业岗位,应该说对增加就业是非常积极的。举办奥运会创造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在服务领域,而且主要在现代服务部门。通过在这些岗位上就业,对提升劳动者的素质、技能,以及他的开放的观念、意识,应该说都是非常积极的。
比如现在有人担心是不是奥运结束后,跟奥运直接相关的就业岗位,这些就业者是否会面临失业的风险。我个人认为,不会有大的风险。因为道理很简单,第一,我们说奥运会后北京的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仍然会很大。我们开始说了,奥运的场馆投资不到130亿元人民币。北京后续的投资,比如地铁,现在的地铁还不到200公里,北京到2015年要超过500公里。按它的城市规划,投资规模还有很多投资远远没有完成。还有新城的建设,还有提升北京的城市功能。场馆建设的就业者可能会转移到新的建设领域去。另外,我们上海还要办世博会,广州还要办亚运会,同样的场馆建设队伍还可能会转移到其他的场馆建设上去。其中相当部分的劳动者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他们的劳动性质也是流动的。这边场馆建设任务完成了,还会有很多新的场馆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对劳动用工的需求。
第二,新增的就业岗位里有一部分,特别是在现代服务部门,比如说金融、通信、邮政、物流、商务服务、广告这些领域,有一部分奥运新增就业岗位会稳定下来。按国际经验,这个大概占20%。他们为什么会稳定下来呢?因为这些服务部门原来也是我们国内发展相对滞后的,有这种市场需求,通过奥运发展起来,这些人就会在这些部门稳定就业。
第三,我们说奥运带来就业岗位的劳动者,由于他们是在与国际接轨的环境下从事工作的。所以,他们本身的素质和劳动技能,应该说为他们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有利条件。我想,也不用去担心。因为他参与过奥运会,在这种环境下工作过的人,无论从哪方面来看,从理念、技能、知识、素质等各方面来看,他都会在劳动力市场上占有一个非常有利的位置,所以也不用过度地担心。
最后,我们沿海一些省份,由于受到国际市场外需收缩、发达国家经济低迷的影响,加上人民币升值,能源原材料价格的提升,一些出口型的中小企业劳动力就业确实面临一些困难,我觉得这与奥运会无关,这是国际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所以我们政府也在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
杨开忠:我想从北京市的角度补充一下王院长的话,奥运会之后能不能够继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我想,给各位记者朋友谈两点认识:第一,奥运是促进北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北京的GDP年平均增长率在奥运筹备的七个完整年里面,与奥运筹备前的七年相比大概提高了1.5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提高了0.4个百分点,上海提高了0.1个百分点。相对于全国和上海来说,我们分别多提高了1.1和1.4个百分点。
即使把所有的都提高的部分全部归功于筹办奥运,那么奥运也只使北京的经济增长率提高了10%。所以说,奥运不是北京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一个根本性、决定性因素。北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本决定性因素除了一个好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之外,还有两点是很重要的,第一点就是中国经济处于又好又快的发展阶段;第二点是北京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是全国集聚竞争优势的集合城市之一。
第二,奥运会后北京经济继续又好又快地发展,我们认为有四个方面的依据:第一,中国尽管取得了很快的发展,但人均GDP仍然还很低。王院长刚才说了,我们是世界上第四大经济体,基础设施和统一的市场基本建立健全。在奥运会后,中国的经济还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格局。第二,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从主要依靠初级生产要素投资的增长向主要依靠劳动生产率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方面转变。这个转变使北京在全国的竞争优势更加突出。因为北京在这方面,人才、技术创新方面都是全国的中心。第三,北京内部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奥运会后依然很强劲。2006年以来,北京市的最终消费率开始超过资本形成率,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投资的强劲需求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城乡建设,包括加快北京南城的建设,全面启动新城建设,重点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建设北京新机场等等,还有建设北京的重点镇。这个力度是相对于奥运筹办期来讲,我个人觉得是有增无减。
我举一个例子,未来七年,北京轨道交通的新增通车里程至少要达到360公里,远高于奥运筹办七年新增的149公里。第二方面是高端人才的加速成长,所带动的产业、创新基础设施、人才发展,房地产的投资将会比较强劲的增长。第三个方面是加快宜居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生态涵养区和新城的万亩森林公园的建设,这些项目都会推动投资需求继续强劲增长。最后一个重要的依据是我前面所讲的,奥运资产还在集聚推进北京发展。所以我个人认为,在奥运会之后,北京并不会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谢谢你!
刘岐涛:也非常感谢你对青岛奥帆赛和青岛经济的关心。奥运会作为全球影响力,参与最广泛的体育盛会,对一个城市的直接拉动和间接拉动,各位专家在前面也都说了不少。青岛的奥帆赛,从规模上与参与者的数量上,比整个奥运会的规模是要小得多。但是奥帆赛青岛的城市特色和青岛优势紧密结合,对青岛的经济发展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积极和有效的作用。
青岛在筹办奥帆赛这几年来,坚持以奥帆赛促进青岛经济发展,以青岛经济发展促进奥帆赛筹办,把奥帆赛的筹办成为促进城市发展、改善民生和社会进步的一个过程,变成青岛与世界沟通融合的过程。就经济发展方面来说,通过投资和消费的拉动,通过对服务业的促进,青岛经济发展这几年也受益不小,据青岛科技大学和国务院研究中心联合研究,以“青岛奥帆赛对青岛经济发展的影响”课题的初步研究,从2001年到2007年通过奥帆赛的投资消费、服务业各个方面促进发展,对青岛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大概占我们整个GDP的4.5%,每年可以拉动GDP增长是0.8个百分点左右。
通过研究,举办奥帆赛对青岛各个行业的拉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旅游。2007年青岛市旅游总的收入已经突破400亿人民币,到青岛旅游人数达到和3300万人次,分别是2001年的3.4倍和2.2倍。第二,物流。物流业方面发展也非常明显,目前青岛市有物流企业1300多家,其中外资企业有70多家,2007年物流业的增加值已经占到整个服务业的比重20%以上。第三,服务业。促进了服务业方面的发展,促进了信息服务业的发展。2006年作为2008年的奥帆赛的配套工程,东亚光纤光缆在青岛完成登录。今年7月份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的公共服务平台青岛分中心也举行了揭牌仪式。第四,会展业的发展越来越快。奥帆赛筹办以来,青岛市定期举办青岛国际啤酒节、中国青岛海洋节、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吸引了更多的海内外观众,2007年青岛市共举办展会81个,接待国内外来宾175万人次。会展经济的增加值的增长,在最近几年,每年平均增长18%以上。
第二,通过举办奥帆赛,也可以发挥奥帆赛的后续效益,继续推动经济和服务业的持续发展。有三个方面:一是奥帆赛对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将会持续一个较长的时期,助推经济的实力也会进一步增强,特别是服务业、旅游、物流、会展、信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推动我们整个城市经济结构不断改善,逐步向以服务业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二是奥帆赛这次成功运用了环保新技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比如说我们在奥帆赛一些场馆建设当中,使用的太阳能热水器和冷却系统、海水热泵技术以及风能等一些利用,这些新技术通过这次应用,在奥帆赛之后,将会加快向全市经济社会其它几个领域方面的推广和应用。同时与我们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紧密结合起来,来推动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三是我们举办奥帆赛是参与世界,也是让世界了解青岛的一个过程。世界将以更加全面的目光、更加热情的态度接纳青岛。青岛则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雄厚的实力融入世界,促进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交流,吸引世界客商到青岛发展。因此,可以说举办奥帆赛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并且我们也相信这种影响将持续更长的时期,承办过奥帆赛的青岛将成为一座更加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杨毅:时间不知不觉目前快两个小时了,今天的发布会是本中心成立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发布会。感谢王院长、感谢北京的杨所长,天津的王所长,感谢新闻界朋友的光临,本次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明天上午10点钟,我们将邀请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生长王仁元先生出席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海洋经济发展情况,欢迎各位参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