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7月13日22时11分,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决定2008年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图为中国申奥代表团欢呼。 新华社发
风雨兼程,迎难而上——筹办奥运会的过程,是中国人民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是凝聚民族力量、锤炼民族意志、升华民族精神的过程。今日的中国,以更加从容、更加自信、更加开放、更加坚强的形象迎来百年盛事
北京京工红旗厂厂区内,高悬着“放松一点失去机会,懒惰一点失去市场”的横幅。作为北京奥运会唯一指定国(区)旗生产商,京工红旗厂的任务就是生产3万面奥运会比赛场馆专用国(区)旗。
“通过制作奥运旗,我们厂的不少工人比以前更注重细节了,也让我们认清了什么是国际标准。奥运会对我们这个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厂来说,最大收获就是使我们借助奥运会的平台创建企业品牌,今后向外走的路就会更宽更广。” 总经理白志跃说。
百年期盼,百年奋斗。梦圆之际,回首中国人民参与、申办、筹办奥运会的历史,人们无不赞同:北京奥运会既是中华民族一段历史的结束,更是一次伟大出发的开始。
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这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
一字千钧,一诺千金。
新世纪伊始,北京申奥成功。此时的中国,已经顺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然而,我们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这是发展中大国中国筹办奥运会必须遵循始终的指针。
一连串改革创新之举,记录着中国在改革开放道路上前进的足迹,贯穿于奥运会筹办的7年历程:
——一改过去体育场馆一般由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经营、出现亏损由政府部门补贴的做法,国家体育场“鸟巢”等奥运场馆的设计建设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实行“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建设和运营模式。
——实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申奥期间,北京奥申委邀请20多个民间环保组织一起制定《奥运行动计划》;申奥成功后,继续聘任著名环保人士为环境顾问,为筹办绿色奥运出谋划策。
——北京奥运工程向全球招标。中外投资者在平等基础上通过公开竞标方式,参与北京奥运会场馆设施的设计、建设和运营。气势恢弘的国家体育场“鸟巢”、新颖别致的“水立方”以及现代时尚、充满力量感的五棵松篮球馆等,无不是中外设计大师们联手打造的精品。
——大力推进信息公开,为记者采访提供便利。2007年1月1日颁布的《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明确规定,外国记者在华采访,只需征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的同意……
24年前,当中国女排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金牌,“铁榔头”郎平和队友们一起登上领奖台,虽然内心非常激动,姑娘们的脸上却没有笑容。她们不敢笑,她们“怕被别人说得意忘形”,怕被批评不懂“要夹着尾巴做人”。
20年后,当21岁的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得男子110米栏冠军,这位上海青年挥动双臂在赛场奔跑、欢跃的场景,给全世界观众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颁奖仪式上,刘翔身披国旗跳上领奖台的一幕,更成为中国人展现自我的经典一刻。
参与奥运、筹办奥运的历史,就是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的历史缩影。北京大学原校长吴树青教授说:“最深刻的变化,就是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今天的中国人不再是那样的封闭或者那样计较别人怎么说,而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自信和平和的心态面对世界!”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面对国情、世情,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鲜明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

图为观光2路上拍摄的鸟巢全景,司机开到这里,会放慢车速,方便游客欣赏拍照。新华网记者 丁向峰 摄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奥运场馆“水立方”五颜六色的彩灯在夜色中交相辉映,令北京的夜晚愈加迷人。这是7月24日拍摄“水立方”夜景。 新华社记者赵鹏摄
历时7年的北京奥运会筹办过程,就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
美轮美奂的“鸟巢”,如真似幻的“水立方”,典雅幽静的奥运村……进入2008年,一大批高水准的体育场馆、配套设施相继建成。这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建筑群,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人民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发展思路。
——北京缺水,节水是每个奥运场馆的共同追求。集成采用大量节水技术后,“鸟巢”成为一个典型的节水建筑。“‘鸟巢’70%的供水将使用中水,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雨水。”北京城建国家体育场工程总承包部总工程师李久林说,“这些再次回收利用的水不仅可以用于比赛跑道的冲洗,还可用于场馆的室外绿化。”
——能源宝贵,节能降耗成为奥运场馆一大特色。“水立方”采用空腔内透光的照明方式,比荧光灯节能60%以上;采用腔通风、自然通风等措施,比国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整体节能9%左右。7个奥运场馆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年发电量达58万千瓦时,相当于北京市近万人口一年的生活用电量。
——以人为本,体现在一个个细微之处:“鸟巢”实行观众与车辆分流,设置多个导视路标,无障碍设施十分完备;“水立方”的更衣室、卫生间、池岸区等区域,铺设防滑保温的人造石地砖;北京射击馆采用生态型呼吸式遮阳幕墙,观众走进馆里,立刻会感到丝丝凉意……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副所长汪前进认为,北京奥运会的筹办过程,是一次典型的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示范。曾参与设计“鸟巢”和“水立方”的英国奥雅纳工程咨询公司驻京负责人罗里·麦高恩则认为,中国在寻求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而北京奥运会将起到示范作用。
今天的中国,奥运筹办中的一些举措,正在对公众的生活习惯乃至政府决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污染严重的工厂陆续迁出市区,更加绿色环保的消费品进入家庭,机动车排放和燃油标准不断提高,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和禁用超薄塑料袋等举措陆续出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公众文明的重要内容,以更快的速度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7年筹办,7年风雨。7年来,我们直面非典疫情等一个个严峻挑战,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北京奥运会筹办工作始终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2008年,奥运筹办的决战决胜之年。接二连三的磨难,又一次次考验中国人民的意志。
短短5个月里,先有南方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后有拉萨打砸抢烧暴力事件,继而出现奥运火炬境外传递屡受干扰,然后又发生震惊中外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
纵观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百余年历史,还很少有奥运会的东道主像中国这样,在盛会开幕前的短短几个月中,面临如此众多、如此复杂、如此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在一次次考验、挑战面前,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容镇定,高瞻远瞩,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迎难而上,奥运会各项筹备工作紧张而有序地顺利进行。
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要求更加发奋努力、更加深入细致地做好各项筹办工作,确保办成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迅速转化为筹办奥运的实际行动——
“好运北京”测试赛圆满成功,奥运场馆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赛事筹备全部就绪,城市运行进入“奥运时间”,安保进入赛时状态 ,10万名赛会志愿者、40万名城市志愿者、超过100万人的社会志愿者陆续上岗,新增加的3条地铁线路全面投入运行……8月的北京自豪地宣布:我们,准备好了!
8月2日,离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6天。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议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对东道主“完美无瑕”的组织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扬。他说:“国际奥委会绝不后悔将奥运会主办权交给北京。当8月8日那天到来时,奥运会的巨大魔力和完美无瑕的组织工作将取代一切争论。”
火,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8月3日至5日,采自奥林匹亚的奥运圣火,在地震灾区四川传递。无数双手,托举起寄托人类希望与梦想的圣火,在巴山蜀水间蜿蜒闪烁,汇聚成一条跃动不息的光的长河。
这是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生命之火,是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
8月6日上午,燃遍全球、燃遍神州的奥运圣火,开始在北京传递。两天后,当圣火在国家体育场“鸟巢”熊熊燃烧,映亮的将是历经风雨的中国动人的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