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凌晨3时30分,新华社奥运航拍小组一行五人,在摄影部体育室副主任李岳的带领下,从奥运媒体村出发,前往位于北京郊区的机场,开始筹备已久的奥运场馆航拍工作。
为了更好地报道奥运会,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备,新华社计划在奥运会开幕之前,通过航拍奥运场馆展示新北京的立体形象,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图片和音像新闻。航拍小组由李岳任组长,全程负责与北京奥组委和有关航管部门的协调;郭大岳、陈凯担任摄影师,陈竞超 、李德欣担任摄像师。他们当中,郭大岳于2004年参加过雅典奥运会的航拍;陈凯在汶川地震的报道中,多次搭乘直升机深入灾区进行航拍,他拍摄的映秀镇灾后全景震撼人心……
飞行任务计划在当日6时30分进行。由于严格的安全检查、飞行方式、线路的调整与再确认等因素,新华社航拍小组凌晨4时许就已经抵达机场。
起飞前的等待总是因焦急而显得漫长。5时40分,航拍小组终于登上准备停当的直升机,开始起飞前的个人安全准备工作。由于直升机在飞行过程中,舱门始终保持开启状态,航拍人员必须确保浑身上下没有任何东西会从空中落下。开启的舱门边,四指宽的安全带将航拍人员固定在飞机上。除此之外,每个人的身上以及相机、摄像机也分别加装了安全带,包括眼镜也要装上保险绳。
直升机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徐徐升起。扑面而来的强大气流让坐在舱门边的摄影师感到呼吸窘迫,悬挂在飞机外的双脚被吹得东摇西晃。他们稳定住在气流中摇摆的身体,拿出准备好的长枪短炮开始工作。“快看,北大!”“鸟巢到了!”……3个小时的飞行中,快门声、马达声、喊话声……机舱内所有的声音汇成了一曲动人的乐章。这一刻,新华社记者在奥运的天空中飞翔,注视这座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从空中记录下一个个美丽壮观的奥运场馆。他们亲身感受到浓浓的奥运气息,感受到首都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到盛世祖国的壮美如画,感受到作为中国人、中国记者的骄傲和自豪。
几天后,举世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盛大开幕。曾经飞翔在这片奥运的天空的新华人,将全景展示北京奥运会的精彩、特色和水平。这是他们的再一次起飞。
这是8月2日航拍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和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