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2008奥运>>> 我与奥运之56个民族祝福北京
“我与奥运”之畲族姑娘兰巧琼
实习生 · 时间: 2008-08-04 ·   

 

  兰巧琼当选为畲族祝福使者,她献给北京奥运的祝福物是花腰带。

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99%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畲族概况】

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至迟在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以广东省潮州凤凰山为中心的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广阔的空间已有比较稳定的人们共同体--畲族先民。汉文献称之为“蛮”,“南蛮”,“峒蛮”,“峒僚”,“百越”,“山越”等。“畲”字有“垦田而居者”之意。光绪《龙泉县志》曰:“民以畲名,其善田者也"。“畲”字作为族称,始于宋代,而畲族则自称“山哈”,畲语意为“山客”。1956年12月畲族作为单一民族被确认。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畲族人口为634700人,主要分布于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贵州,湖南等省。

畲族的主要姓氏为“蓝”,“雷”,“钟”,历史上曾有“盘”姓,人数较多的姓氏还有“李”,“吴”等。

畲族有自己的语言,部分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接近于瑶族布努语的炯奈话。居住于广东省博罗,增城,海丰等地约1000余人使用这种语言。另一部分畲语是古畲语与当地汉语方言,特别是客家方言的融合。居住于闽东、浙南、粤东、赣东、皖南广大地区的畲族使用这种语言。据悉,台港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有畲族约10万人。

畲族民间体育

畲族自古以来就有练拳习武的习惯,各村设馆习艺,农忙务农,农闲习武,练武之风颇盛,历经千百年而不衰。畲族武术分为拳术和棍术两种。拳术有畲家拳、八井拳、蓝技术拳、法山拳、连环拳、八发拳、翻门拳、六九拳、勒步拳、八发转尅拳;棍术有打柴棒、柱杖、锤家棒、开武子五棒、柳叶子棒、七星子五棒等。拳种和棍术流派繁多,最为流行最具特点的是畲家拳和打柴棒。

畲家拳,流行于福建福安县颇负盛名的“武术之乡”的金斗洋畲村。据传,它与南少林武术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因其独具风格,在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武术文库》中占有一席之地。畲家拳有“三角战”(又称“三战”)、“四门”、“五步子”、“小六步”、“大六步”、“七步”、“上半尺”、“下半尺”等十余种套路,其中“三角战”是入门基础套路,练步(又称“练马”)是这个套路最为重要的一环。练步是畲家拳的基础,易学,但难以达到精湛的程度。其余各个套路,尽管动作各异,招式多变,但都含有南拳步稳势烈、发力短猛、防守严谨和进攻多用指、掌法的特点。并具有形威、力猛、马(即“步”)实、手狠的风格。

畲家拳的动作招招立足于实用。其实践经验是“练拳加练功,胜似孙悟空”。功法繁多,有“一竹功”、“二竹功”、“桩功”、“竹把功”、“三年功”、“铁砂掌”、“铁臂功”、“避雷功”、“眼功”、“搬石磨”、“推石珠”、“耍石狮”和“玩石锁”等。其中最令人叫绝的,推“一竹功”和“二竹功”。所谓“一竹功”,是将一根粗毛竹架在两个三角架上,两个练功者在竹子上进行推手、格挡和拉拨等,以提高习艺者的平衡能力和桩马的稳定性。此种练功法可结合生产劳动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进行模拟性的训练,对提高畲民适应环境的实战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当地有“畲民上田埂,十人难近身”的说法。“二竹功”,是将两根毛笮固定架在两张长凳上,练功者站在竹子上,击打悬吊半空的几个沙袋,前使手后使肘,左右出击,同时,还用头顶、肩扛、膝撞沙袋等多种击法进行模拟性的练习。此种练功法不仅可练桩马的稳定性和身体平衡能力,还可对付来自不同方向之“敌”,是一种具有非常实用的防身功法。

“打柴棒”,又称“盘柴槌”,是流行于闽东畲族地区的一种民间棒术。由于使用的“柴棒”长短不一、功用不同,“打柴棒”,又分为两种:一种棒长1.2丈,一人耍弄,有攻有拦,叫“中拦”;一种棒长0.7丈,两人对打,互相攻防盘击,叫“盘杖槌”,也称“齐眉杖”。棒术的路数花样繁多,有三步进、三步退、四步半、五步跳、七步、九步、猴子翻身、双头槌、公牛转栏、金鸡啄米、老蛇吐吞、天观地测等

畲族打尺寸:传统体育活动。相传是纪念畲族英雄蓝奉高反抗唐王朝的武装斗争中,以断弓(尺)将敌箭(寸)拨返敌阵的技艺演变而成。流行在福建东部的合族聚居地区。常在劳动休息时举行。参加者至少两人,多则五、六人。在活动场地上画一个圆圈,一人手持木棍站在圈内,月棍击竹条飞向前方,其他人在前场奔接,接到者可得一定“尺寸”。未接住的竹条被就地拉起后可向圆圈投去,持棍者可用手接,也可用棍击出。若竹茶投中圈内未被接住或未被击出,则投者得胜,持棍者换人。如竹条投落圈外,或被击出,其落点经丈量后,根据距离远近给予持棍者一定“尺寸”。在规定的时间内先得到规定“尺寸”或得尺寸多者为胜。

节日登高 畲族传统体育活动中最引人入胜的是登山活动。每逢春暖花开的“三月三”和秋高气爽的“九月九”,畲族山区都要举行登山。比赛地点选在畲族聚居的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上。届时不分地域,不分男女,连过路的畲族客人都可以参加。天不亮,参加者穿着节日盛装来到登山地点,等太阳升起,一声鸟枪响后,比赛开始,最先到达指定地点的为优胜者。待参加者都登上山,一场有趣的盘歌就开始了,歌手各显身手,气氛十分活跃。

盘柴槌亦称齐眉枚,畲族民间武术。柴槌有两种,一种长1.2丈,由一个人耍弄,叫“中拦”(有攻有拦);另一种长7尺,由两个人对打,叫“盘槌”。有许多名目,如:七步、九步、猴子翻身、双头槌、三步跳、四步半、天观地测等等。

畲族武术 畲族武术基本上可分作棍术和拳术两大类。由于根术器械的长短及其功用有别,又有不同的名称:一种叫“丈八棍”,长一丈二尺,由单人耍弄;另一种叫“齐眉棍”(或称“盘柴槌”)长六尺(或四尺八寸),供两人对打。

棍术动作复杂多样,有双头槌、三步跳、四步半、七步、九步、猴子翻身、天观地测等。拳术(又叫“打工头”)在一些合族山村十分普及。做为拳术的一部分,还有令人叫绝的点穴功夫,有这种绝技者多是德高望重的老拳师。

畲族民间音乐、舞蹈

山歌是畲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多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所以畲族文学基本上是民间口头文学。

他们每逢佳节喜庆之日,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访友迎宾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流传下来的山歌约有1000多篇、四五万行。在长篇叙事诗歌中、最著名的就是《高皇歌》。《高皇歌》又称《盘古歌》、《龙皇歌》、《盘瓠王歌》,是一首长达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诗。以神话的形式,叙述了畲族始祖盘瓠立下奇功及其不畏艰难繁衍出盘、蓝、雷、钟四姓子孙的传说。

畲族传统工艺和标徽

畲族装饰品之一是“山哈带”,又称“花带”,“字带”,为畲族吉祥物。用丝线纺织而成。纹样不定,有蓝底红花,绿底白花,白底黑字等。系于腰间,称为“护身带”,藏于身边,称为“子孙带”定聘时,称为“定亲带”;馈赠时,称为“如意带”。

凤凰被认为吉祥鸟,把女子扮成凤凰,畲族的凤凰装也就体现在这里。

畲族民间传统节日

畲族有春节、端午、中秋、冬至等传统大节,同当地汉族基本无异。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