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2008奥运>>> 最近更新
解读“人文奥运”在中国的践行及影响
吕 翎 · 时间: 2008-07-31 ·   

7月28日,两位来自利比亚的奥运代表团成员从奥运村里一幅巨大的四合院招贴画前走过。 随处可见的中国元素为奥运村增添了风采,也方便了来自世界各地、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宾朋体验独特的中国文化。 新华社记者 王定昶 摄

7月28日、29日,“非洲之夜”文艺晚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热烈上演,来自南非、坦桑尼亚、毛里求斯、塞内加尔、卢旺达、喀麦隆、肯尼亚等国家的近百位艺术家纵情歌舞,在即将举行奥运盛典的中国,在全世界的聚焦中展示出最原汁原味的非洲文化风情。

事实上,这道文化盛宴只是奥运会东道主北京所奉献的一场迄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奥运文化盛会的一个小板块。而即使是这场空前的奥运文化盛会本身,也不过是“人文奥运”在中国践行与拓展的一页风景。

“人文奥运”,这个在7年前庄重写进北京申奥承诺中的一个词汇,已经在7年间化为一个个精彩瞬间、一幕幕文化风情、一幅幅人文图景,熔铸进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深刻印象中。这些印象,使得人们咀嚼到了“人文奥运”的芬芳;这些印象,深远影响着奥林匹克运动的魅力延伸以及中国未来的人文发展。

 

奥运之魅,激活起中国优秀文化基因

7月28日,中国奥运代表团运动员服饰正式亮相。运动服的发布让许多人“惊艳”,而其设计灵感其实来自中国2000多年前的秦俑造型。

“奥运会的魅力之一,就是让举办国能借此充分展示其独特的人文历史和文明之光,并迅速在全世界传播。”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尹韵公说,“作为奥运会赛场外的竞争点之一,举办国如何将本国的文化特色浓缩并尽可能地完美展现给世人,也事实上成为综合评价一届奥运会成功与否的要素之一。也正是基于此,北京奥运会从筹办开始,就借助奥运之力、从‘人文奥运’出发激活了无数中国优秀文化基因。”

中国文化的印记到处可见

奥运筹办7年间,许多神秘面纱揭开的精彩瞬间,展示的确实就是一幕幕中国人文风情:

2003年8月3日,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发布--那一方中国传统印章上舞动的“京”字,将汉字、书法、篆刻及金石等传统中国文化的深邃和悠扬浓缩其中。

2005年11月11日,北京奥运吉祥物“福娃”揭晓--五个拟人化的娃娃形象,传递的是中国古老“福”文化的祈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老哲学。

2007年3月27日,北京奥运会奖牌“金镶玉”发布--整个奖牌尊贵典雅,中国特色的玉文化底蕴浓郁,既体现了对获胜者的礼赞,也形象诠释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玉”比“德”的价值观,是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一次“中西合璧”。

2007年4月26日,北京奥运会火炬“祥云”登场--祥云条纹、漆红色彩、纸卷轴式样等富于中国特色的古老元素的融入,实现了古老的东方文明和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一次完美结合。

2008年7月17日,奥运会颁奖礼仪服饰及颁奖台、颁奖花束、运动员获奖证书等主要颁奖元素发布--“青花瓷”“玉脂白”“盘金绣”“玉佩”“丝绸”“中国红月季”“绢帛装裱”,浓郁的中国传统服饰、装饰文化及审美情怀呈现在世人面前……

仿佛是在一夜之间,奥运之魅将中国丰润的文化积淀激活,璀璨的中华文化之美携手奥林匹克文化之魂不仅让外国人惊艳,也让无数中国人备感自豪。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1   2   下一页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