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2008奥运>>> 奥运动态
首钢:奥运年的搬迁进行时
吕 翎 · 时间: 2008-06-25 · 本刊记者 曾文卉

自检人员在查看产品标准。

今年51岁的姚春来已经在首钢工作了33年,现在是首钢集团型材厂的一名加热工。老姚家里有四口人,妻子是一名家庭主妇,儿子18岁,正在上大专,20岁的女儿尚在念大学,一家人的生活全靠老姚一个月3000多块的工资维持。对于首钢搬迁之后自己的去向,老姚表示,服从企业安排,“我愿意去曹妃甸新厂区。我现在身体没毛病,还想继续工作。在家里也没什么事儿,能干一年是一年,再说家里人也没意见。”老姚所做的工作属于高温工种,按照国家规定,55岁就可以退休。

2007年,北京空气质量达标的“蓝天”数(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以上)达到246天,而在10年前,北京“蓝天”数仅为100天。环保专家分析说,北京空气质量的改善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近年来对工业企业污染的控制。

从2005年开始,包括首钢在内的一些重点污染企业被北京市政府列入了调整搬迁的计划中。由于被环保专家们认定是北京最大的工业污染源,首钢的压产和搬迁进程近年来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首钢的搬迁不仅决定着石景山区空气质量的根本改善,还与北京的大气治理息息相关。最近,记者来到首钢石景山的老厂区,同首钢的职工们聊起了搬迁的最新进展。

 

搬迁已进行到一半

“首钢这样的大型钢铁企业的搬迁调整,是涉及国家、地方、企业、职工利益的复杂系统工程,”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继民这样解释。

2008年是改革开放第三十个年头。1979年,首钢成为国务院宣布的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的8家试点单位之一,首钢的发展焕发了新的活力,产量从189万吨猛增至1994年的824万吨,钢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但随着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大,首钢对北京大气的污染日益严重。当时,在石景山区白庙村附近居住的居民都在房屋玻璃上贴上厚厚的塑料布,防止灰尘进屋,即使在夏天最热的时候,老百姓也不愿将窗户打开。数据显示,90年代初最为严重的时期,在首钢所处城区石景山区,首钢的粉尘排放量平均是每年每平方公里34吨。 随着2001年北京成功申办奥运会,“要首钢还是要首都”在公众舆论中形成强烈反响。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同意首钢实施压产、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方案,在河北唐山曹妃甸建设一个新首钢。

朱继民说,“搬迁调整有利于办好奥运会,实现我们民族长久的宿愿。另外,首钢这次搬迁调整有利于长远发展,虽然我们现在在北京发展得很好,但是从未来长远角度看,在北京是制约了我们的发展。”

搬迁之后,北京得到了宝贵的土地,每年减少了1.8万吨固体排放物。2008年5月10日,作为对北京利税的补偿在顺义落地的150万吨冷轧薄板项目全面建成投产,成为首钢搬迁调整方案中第一个竣工投产的项目。该项目是首钢产业链中投资最大且效益最好的项目,将向市场提供汽车板、家电板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钢铁产品。

2007年3月12日,首钢联合唐钢,在曹妃甸正式开工建设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钢铁厂工程。曹妃甸是河北省唐山市唐海县南侧渤海湾的一个岛,距北京220公里,具有天然深水航道,可通行30万吨级船舶,有利于原料和产品的低成本运输。冀东地区已探明铁矿保有储量44亿吨,是全国三大铁矿区之一,可提供可靠的铁矿石保障。曹妃甸岛与陆地之间有150平方公里滩涂地,在此建厂可不占用耕地。目前曹妃甸地区“围海造田”的工程已经全部完成,新的厂区即将建成,到2008年10月,该项目一期工程485万吨的钢铁联合生产能力将建成投产。预计,到2010年该项目将全部建成投产,形成970万吨钢生产能力。

据首钢总公司新闻处负责人吴建新介绍,对于首钢老厂区搬迁后留下的8平方公里土地,目前有多项方案尚待落实,其中包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甚至有人提出在此建立一个大型的影视基地;发展总部经济,除首钢总部之外,部分中央部委将在石景山设立行政办公区;进行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建立冶金博物馆,此外建立高级商务区,提供休闲旅游等特色服务。

针对首钢搬迁是否会给河北带来新的污染,朱继民承诺,“根据我们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老厂尤其在焦化系统上确实存在对土壤的部分污染,这部分土壤的污染专家正在研究如何进行治理。新厂的污染处理在全球范围内可以说是最好的、技术最先进的,所有的排放指标,尤其是有害气体,包括有害物质的排放指标在国内、国际上都是处于领先水平的,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污染。”

据悉,首钢在北京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环保,1995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21.3亿元,停止了部分工厂和设备生产,2007年与2001年相比,首钢二氧化硫、烟尘、粉尘排放总量分别降低54.6%、45.6%和45.2%。2008年1月1日起,首钢在北京停产400万吨,奥运会期间,首钢将实行最低限度生产,但不停产。

 

搬迁,职工前途有保障

在首钢型材厂的作业区内,机器轰鸣,工人们被分为早、中、晚三个班24小时轮流作业。从炼钢厂运来的钢坯,被轧制成符合客户需要的不同规格的钢材。作业区的主任王新华介绍,一条生产线总共有232人,工人们要是在吃饭点忙不过来,食堂的师傅们会负责把饭菜送到作业区。夏天作业区太热,公司还负责为工人们供应冷饮冰棒等降暑食品。据悉,这些老厂区的设备在搬迁停产后将全部淘汰,在曹妃甸新厂区将采用全新设备。

作为一家成立近90年的企业,首钢在顶峰时期,职工人数曾经超过20万。据吴建新介绍,目前首钢在职员工是69000余人。“这69000人大部分不需要迁到曹妃甸新钢厂。”新钢厂大多采用自动化设备,需要人数较少,估计全部建成投产也就需要7000人。由于首钢在新钢厂拥有51%的股权,因此这7000人里还有一半将由唐钢负责招聘,“技术含量较低、劳动密集型的岗位可以在当地招人。关键岗位和技术岗位则仍需要首钢的人过去。”

吴建新补充说,如果有职工愿意去曹妃甸,也可以过去,“这也是一条安置途径。我们做过民意测验,有不少员工愿意过去。”新厂区的工作环境好,生活设施完善,完全是宾馆式服务,一个标间,两张床,一个卫生间,每天有服务员专门打扫,完全免费。另外,曹妃甸距离北京200多公里,员工可以一星期回一趟家,公司负责接送。其中还有一些三、四十岁的员工,儿女已经长大,去曹妃甸收入较高,觉得过去干几年还不错,如果在北京留下的话,出于年龄问题怕最后安置得并不能让自己满意。

吴建新介绍,“中央和北京市要求,首钢必须解决好所有职工的安置问题。所有的职工都要给他们一个出路,将他们安置好,让他们满意。中央及北京市政府都表示将对首钢职工安置全力支持。”据了解,自首钢搬迁调整以来,北京市财政已划拨1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职工的培训和安置;石景山区还建立了全市首家“再就业服务中心”,帮助首钢职工寻求就业机会;北京地税于2003年至2007年上半年累计为首钢内部消化、安置富余人员减免税款9300万元。

首钢集团董事长朱继民明确表示,退休时间不超过5年,或者大体5年之内的职工将来会采取一种内部退养的办法,到达退休时间自然而然进入退休队伍。另外,首钢在北京地区的非钢产业以及搬迁之后在老厂址发展的创意产业以及服务产业也将吸收一部分员工就业,“我们对职工大体是采取全员培训的方式,适应新的工艺的要求”。目前,非钢产业已经占据首钢集团的半壁江山,仅在北京地区就有非钢企业100多家,涉及机电、建筑、服务及海外贸易多种行业,这些非钢企业将承担吸收搬迁之后所产生的富余人员的重要任务。

对首钢面向社会就业的职工,朱继民信心满满,“我们会把目前职工的状况、素质进行系统统计,北京市政府根据这些人员的状况发动各个区优先选择我们职工的就业,我相信这些人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在车间作业区内负责机器故障分析及维修的刘辉,今年还不满25岁。刘辉毕业于燕山大学,专业为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通过招聘来到首钢,已经在首钢工作了一年半。谈到将来的去向,这位年轻小伙子并不确定,“我选择去曹妃甸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至少50%以上。不过现在还年轻,以后有更好的工作机会的话,我也会考虑。不去曹妃甸,在首钢总部,也可以去做销售什么的,年纪轻轻的,干什么干不了?”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