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不能走不能跑以外,我和你们其实没有区别。”--悉尼和雅典残奥会女子轮椅举重冠军边建欣
1974年,边建欣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7个月大的时候被诊断为双下肢重度小儿麻痹症,从此失去了行走能力。1992年,职高毕业的她进入了包头市民政局下属的一家工厂,成为了一名车间工人。翌年,在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包头残疾人举重队的李伟朴教练;同年11月,参加包头残疾人举重队,由此开始了业余运动员生涯。
“坦白说,练习举重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对我来说都是挑战。那时候,白天我得到工厂上班,晚上还得坚持训练。当时我的体重也就40公斤,可训练量却是每天2万公斤。也就是说,50公斤一袋的大米,每天我得举400次。所以我胳膊上的肌肉比很多男人的还要结实。”她笑着向记者展示。
一个全新的生活
幸运的是,边建欣的付出得到了回报。1994年3月,时年20岁的她首次代表中国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参加世界残疾人举重锦标赛,一举夺得女子40公斤级举重3枚金牌,破了3项世界纪录。同年9月,她又代表国家残疾人举重队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第六届远南残疾人运动会,以77.5公斤的成绩摘得该届运动会的首枚金牌。
经过国际、国内各种大赛的历炼,边建欣成为女子举重40公斤级世界纪录的保持者。
2000年,悉尼第十一届残疾人奥运会上,女子轮椅举重首次被列为参赛项目。边建欣以第三次试举、创纪录的102.5公斤夺得该项目40公斤级的金牌,并且连续3次打破了她本人保持的世界纪录。
由于之前几位选手在比赛中被查出服用兴奋剂,所以边建欣的尿检结果受到各方关注。
“我是清白的。我能拿冠军是因为有实力,”她在接受完尿检后表示,“我是一个中国人。能够为祖国获得残奥历史上第一枚女子举重冠军,我感到骄傲自豪。”
从此以后,边建欣便与奥林匹克结缘--2001年,她被任命为2008年北京申奥形象大使;2004年,在雅典残奥会上,她以117.5公斤的成绩把自己保持的原世界纪录提高了7公斤,并且夺得了女子举重48公斤级的金牌。
对于成功,她这样总结道:“我成功的秘诀在于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技术水平。我相信,人真正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参加的比赛越多、取得的成绩越好,我对自己的自信心就越足。老实说,我也曾经因为身体上的残疾而看轻自己。但我所经历的种种已经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说是举重改变了我。”
金牌背后的意义
至今,边建欣已在国际比赛上夺得14枚金牌,近四十次打破世界纪录;创造了只要参赛,自己所在级别项目的金牌决不旁落的全胜神话。由于对中国残疾人运动的突出贡献,她曾被授予全国钢铁战士、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十佳运动员、全国优秀运动员、内蒙古十大女杰等荣誉称号,还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五四青年奖章。
然而,举重带给她的远不止这些。
14年的运动生涯中,边建欣共经历过4次大手术,身上有9处疤痕。由于常年累月的高强度训练,她的右肘关节无法伸直;传统的封闭式训练使她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年仅2岁的儿子。
“奥运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我相信每个中国运动员都想在家门口夺冠。压力肯定是有的;但我会精心备战,尽全力拼到最后一刻。因为,这也许是我最后一次参加残奥会了,”她略带遗憾地叹了口气。
按边建欣的话说,体育教给了她很多东西--自信心越来越足;视野越来越宽;连英语水平都跟着突飞猛进。
“我记得很清楚,那是在1994年远南运动会的记者招待会上,一个外国记者让我用英文作首诗。可我当时真的什么都不会,实在是太尴尬了。从那以后,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英语。”她回忆说。
从此,在保证举重训练的前提下,边建欣在内蒙古科技大学上了三年英语大专,并于1997年顺利拿到了文凭。
“我现在跟外国人沟通起来完全没有障碍。我给自己起了个英文名字叫Hilda,意思是‘战斗的女人’。”她笑着对记者说。
除运动员外,边建欣还身兼数职,其中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社会福利院副院长、内蒙古青联委员、十七大代表,等等。
“作为现役运动员,我不大可能像普通人一样去单位上班。所以退役以后,我要全身心地从事本职工作--我这个福利院副院长可不是挂名的。在单位,我主管康复中心和医务室。之前,我也帮福利院的孤寡老人和孩子们办了几件实事,比如找企业赞助免费牛奶、空调、热水器,等等。”她对记者说。
“在中国有8000多万残疾人,我很幸运能够被选为十七大代表,把一些关于残疾人工作的想法和建议带到会上供大家讨论,”她说,“我的其中一个提案就是有关无障碍设施的推广、建设和宣传的问题。无障碍设施是以人为本社会建设中的一部分,应该下大力气推广。无障碍设施建设全面、设计完善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志。很多人不了解无障碍设施;一些粗心大意的人甚至直接把汽车、自行车停放在轮椅出入的地方或者盲道上。虽然各级政府都很重视而且是花大力气进行无障碍设施建设,但是任重而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