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2008奥运>>> 中国军团
未完成的奥运梦想
吕 翎 · 时间: 2007-06-27 · 本刊记者 陈姌

 

 

时间回拨到1996年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在乒乓球女子双打决赛中,来自中国的刘伟/乔云萍在领先一局的情况下被队友邓亚萍/乔红以1-3的总比分逆转,屈居亚军。奥运会后,曾为中国赢得7项世界冠军的刘伟结束了乒乓国手生涯,淡出了公众的视线。

2007年夏天,在北京即将迎来申奥成功六周年前夕,《北京周报》专访到了久违的刘伟。身为北大方正乒乓球俱乐部总经理的她正率队征战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以另一种方式为中国乒乓球的发展贡献力量,延续自己未完成的奥运梦想。

 

《北京周报》:从1983年到1996年,您在长达13年的国手生涯中共获得七项亚洲冠军、七项世界冠军、一项奥运亚军和多个国内比赛冠军。在您参加过的比赛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哪场比赛?

刘伟:应该是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女双决赛吧!在中国乒乓球队,我们只要不输给外国人就算完成任务了。但在这个团队里,最高也是唯一的目标就是拿冠军;亚军就算失败。

虽然是跟队友比赛,但因为我和乔云萍是在领先的情况下输的,输得很可惜,所以那场比赛给我带来了终生的遗憾,也就注定成为我不能忘怀的一场比赛。

 

《北京周报》:退出国家队后,您去了日本樱花银行俱乐部打球,直到1999年才回国。在国外的经历对您日后的人生轨迹有何影响?对现在的工作是否有启发?

刘伟:应该说还是很有帮助的。

当时,早稻田大学曾发出邀请,希望我去那里读书、打球、当教练。经过几年反思,我知道自己的根在中国。乒乓球是我钟爱的事业,但学业正是我欠缺的。欠缺了就要弥补,这样我的人生才会不断完善。因此,我选择回国到北京大学深造。

我比较了解日本国内乒乓球俱乐部的情况,再加上对美国职业篮球协会(NBA)和国外几家足球俱乐部的观察,我觉得国外的体育和市场开发结合得十分紧密,体育赛事推广很成功、市场很规范。

目前,就乒乓球运动而言,国内体育市场开发和各俱乐部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中国有乒乓球群众基础,是乒乓球大国,但缺乏市场宣传,缺乏一个规范运作赛事、从宏观上把握赛事发展的人或团队,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当原有体制与市场开发产生矛盾时,市场利益归属不明。从市场的角度,利益应该归于各俱乐部,但从管理角度,利益放开就会有失控的风险。这种矛盾和困惑,是中国体育市场遇到的较大的难题。

 

《北京周报》:从世界冠军到普通大学生,您在北大读书期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刘伟:在北大时,我见过三种人:一种是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靠真才实学考进北大;一种是传统体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运动员,在政策允许下被特招进北大;还有一种是文体特长生,有一技之长又参加了高考。

从人性化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文体特长生的生活比前两种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面貌看起来也更活泼、更健康。

 

《北京周报》:这就是您在2003年毕业留校后,创办北大方正乒乓球俱乐部的原因?如何将北大(教育)、方正(企业)和乒乓球(体育)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刘伟:我想利用三者的优势,探索一条体教结合的新路,在体育发展的模式上有所创新。

体教结合的模式与我国竞技体育的传统培养模式不同。传统培养运动员的模式是“地方业余体校-省市级专业队-国家青年队-国家队”的阶梯式体制。这种体制有其自身优势,能充分发挥其专业化和系统化程度高的特点,集中一切力量提高竞技体育的运动成绩。从已取得的成效来看,确实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我本人就是这种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从内心来讲,我很感激这种体制。如果没有它也不会有今天的我。

但凡事有利就有弊,这种体制也存在着的弊端。举个例子:我11岁进入山东省队时就面临着学业、专业二选一的问题。虽然我的学习成绩不错,但更喜欢打球,所以还是选择了走传统运动员模式。

现在反思起来,我不后悔但后怕。作为一个中国乒乓球运动员,能代表国家参加世界大赛,站在最高领奖台上升国旗奏国歌,因为自己的努力给国家带来荣誉,这种成就感现在回想起来,我绝不后悔。众所周知,传统体育模式竞争残酷,每一级都有被淘汰的可能。

我在该读书的年龄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在学校读书。所以,我说的体教结合,就是让孩子两条腿走路,做到既有学业又有专业。

因此,2003年留校后,我向校方提出创办一个乒乓球俱乐部的构想。按照我的构想,俱乐部依靠北大的教育平台,打造“小学-中学-大学-乓超联赛”的一条龙梯队。乒超队伍作为俱乐部的龙头,努力在联赛中占据一席之地,为方正集团创造广告效益;北大校队主要代表学校参加国内高校比赛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为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在体育方面打响知名度;其余两支队伍分别由中小学生组成,通过学业和专业的考核,培养后备队伍。

从2003年10月正式挂牌以来,俱乐部的队伍建设可谓日趋完善。2005年俱乐部首次参加乒超联赛就取得第四名;2006年排名第三,实属不易。去年11月,为庆祝乒乓外交三十五周年,我们曾去美国哈佛、耶鲁等大学参观访问,还在联合国总部举行了乒乓球表演赛;今年早些时候,我还去了韩国进行考察。此外,俱乐部还定期举办面向中小学生的夏令营活动。为了进一步推进体教结合,我们还计划与北大幼儿园合作。因为乒乓球可以训练灵敏度、反应力和身体协调能力,对儿童健康十分有益。

 

《北京周报》:您认为外籍顶尖球员,如日本的福原爱、德国的玻尔和韩国的吴尚垠、柳承敏等曾参加中国国内联赛有何意义?

刘伟:站在推动世界乒乓球发展的角度和完善中国体育市场的角度,应该允许外籍球员参与其中。姚明不就在NBA打球嘛!

中国乒乓球的训练环境和条件是世界上最棒的。外籍球员来中国比赛,并不在乎拿多少年薪。他们的技术水平不如中国选手,但自信心很强,因此,他们来中国是为了在技术上有更大的上升空间。反观中国队员,技术水平绝对一流,但需要通过国际比赛提高心理承受力、增强自信心、提高综合素质。

 

《北京周报》:如何看待令国人爱恨交织的“海外兵团”?

刘伟:“爱恨交织”这种看法比较狭隘。

原因有两点。其一是自己的实力不够强大。我们打球的那个年代,海外兵团不多。因为我们实力强,所以海外兵团没有受到过分关注。但现在的情形是,中国选手输了几次舆论就责怪海外兵团。其实,如果自身实力足够强,就不用惧怕任何人,包括海外兵团。

其二是换位思考。海外兵团并不是出于某种目的要打败中国队,而是其发挥自身优势在国外谋生的一种手段,不应过分渲染。就像毛主席说的,“在战略上藐视它,在战术上重视它”,足矣。

 

《北京周报》:您认为中国乒乓球队在2008年奥运会上的前景如何?

刘伟:我当然对中国队有必胜的信心啦!

就像之前提到的,中国队员的技术水平是最高的,但心理压力太大。这种压力并不是能否拿冠军的问题,而是这冠军拿得是否漂亮的问题。

作为中国乒乓女队备战奥运顾问小组的成员,我到运动队里看训练,从运动员到教练员,大家都在挑战自己在身体上和心理上的极限。以前自己身在其中,一直训练,但现在看到他们训练比赛,我有种想流泪的感觉,他们太不容易了。

 

《北京周报》:作为奥运会比赛场馆,北大乒乓球馆将于今年8月竣工,并于年底进行奥运测试赛。您认为奥运比赛在北大举行有何特殊意义?

刘伟:相对于以往在综合体育馆进行的比赛来说,场馆建成后将是世界上第一个乒乓球专项场馆,就连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先生也对此表示欢迎。

至于场馆的赛后利用问题,对于北京大学完善学校体育设施来说十分有利,最终受益的还是北大师生。

将来,北大可能成为世界乒乓球的中心,可能还会和国家队联合培养世界冠军。那时他们不只是中国队的队员,还是北大的学生。

 

《北京周报》:回国以后,您一直积极参加与奥运有关的各种活动,在您心中是否一直有个奥运情结?

刘伟:是的。这种情结源自于内心深处的奥运遗憾。

成功申办、举办奥运会,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绝佳机会,同时也是中国增强国力、使经济在赛后保持蓬勃发展的好机会。

中国的乒乓球是一座辉煌的金字塔。以前自己是奥运会的参与者,也曾站在塔尖上为国争光。但现在角色转换,我要利用乒乓球俱乐部为中国的乒乓事业做一块坚实的基石。能为国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刘伟简介:

1969年10月生于山东。5岁开始打乒乓球。1983年进入国家队。1996年退役后赴日本打球。1999年至200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留校,任北大方正乒乓球俱乐部总经理。

曾与王涛配合,于1991至1995年连续获得世乒赛混双冠军,成为世乒赛历史上第一对荣获三连冠的组合。1996年2月,荣获全国十佳乒乓球运动员称号。2003年5月22日,入选国际乒联名人堂。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