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拨到2004年8月28日,中国皮划艇选手孟关良和杨文军在雅典奥运会男子双人划艇500米决赛中,以1分40秒278的成绩夺冠。这是中国皮划艇项目的第一枚奥运金牌,也是中国水上项目在历届奥运会上所获得的第一枚金牌,可谓实现了“零的突破”。
在赛后接受媒体采访时,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韦迪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对2008年奥运会水上项目提出了新的期望--“提高整体实力,扩大冲金点”。
如今,在距离北京奥运会不到500天的时间里,中国水军的备战情况如何?中国水上项目在后奥运时代的发展前景如何?在“沃尔沃环球帆船赛登陆中国”的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就相关问题对韦迪主任进行了专访。
记者:您在雅典时曾透露说,中国皮划艇队腾飞的秘诀就在于“向知识要金牌的科技训练”。那么“科技训练”模式是否也在帆船帆板队和赛艇队推广应用,效果如何?
韦迪:竞技体育发展到今天,任何一个项目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持。中国皮划艇队率先在中国体育界提出了“科技训练”的口号。所谓“科技训练”,指的是一套训练体系,包括运动员的营养结构、日常饮食、训练教学、赛后恢复等方面,涉及营养学、运动训练学、生物学甚至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在备战雅典奥运会期间,我们组织了一个科技团队为皮划艇项目服务,其效果有目共睹。在备战08年奥运会的过程中,除皮划艇队外,我们也在帆船帆板队和赛艇队组织了各种团队,每个项目都有一批科研人员参与。
科技介入,从过去的普通监控进入到一些有助于训练、有助于教练员掌握更多信息的仪器和设备的研发阶段。正是在这批科研人员的帮助下,教练员能够了解到许多过去凭经验无法观察到的内在规律,其效果非常明显。
我国的水上项目提出力争在08年奥运会上实现全面突破,离开科技的支持显然是不可能做到的。也正因为有了科技的介入,我相信水上项目在08年奥运会上会有新的进步。
记者:加拿大籍教练马克(Mark)在孟/杨组合夺金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您也曾表示要“借外力备战08年奥运会”。请介绍一下外籍教练的相关情况?
韦迪:现在中国赛艇队聘请了一位美籍立陶宛人伊戈尔先生(Igor Grinko)为男队的主教练。他在雅典奥运会时曾带领美国队在双桨项目上取得了金牌。
在他的指导下,中国队在去年世锦赛上历史性地夺得了男子轻量级四人单桨无舵手的冠军,使中国男子项目取得了新的突破。现在我们对他的整体训练业绩还是比较满意的。
记者:您曾形象地把孟/杨组合的首枚奥运金牌比喻为“捅破了一层窗户纸,为北京奥运会开了个好头”,并把“提高水上项目实力,扩大奥运冲金点”作为水上运动管理中心的主要任务。在已经过去的将近三年时间里,“主要任务”的进展情况如何?队员备战情况如何?哪些项目已经具备了冲金实力?
韦迪:总的来说,整体进展顺利,训练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一些参加了雅典奥运会的优秀的老队员,现在仍留在队里,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新秀。新老搭配无疑将迅速壮大中国水军的整体实力。
奥运会原来的水上竞技共有11个项目。中国以前只参与7项,其他4项在国内是空白。中国现在竞技体育水平发展很快,我们已把空白项目补齐,能够做到在08年奥运会的时候,所有项目都有中国选手参加。
至于08年哪些水上项目能得多少金牌?肯定比上届多,但我无法给出一个确切数字。到时候大家就知道了。我们争取每个项目都有所突破。我认为,民众应该淡化“金牌”观念,因为奥运会不是只有金牌;应该更多地提倡全民参与,提高民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比如,我们发起“奥运舵手选拔活动”的口号就是“平民的奥运梦想”。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告诉普通民众,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中国奥运军团的一员,实现自己的奥运梦想。
记者:现在水上项目的短期目标就是备战08年奥运会。那么,在后奥运时代(即奥运会结束以后),中国水上运动的长期目标是什么?发展前景如何?
韦迪:长期目标还是提高民众参与度。我最关心的不是08年以后到底能培养出多少参加所谓职业比赛的职业选手,而是希望看到更多的人参与水上运动,感受体育的魅力。这比培养职业选手要重要得多!
以帆船为例,中国帆船帆板运动协会应该面对更宽的受众,使参与群体从高端人士延伸到金领、白领甚至普通民众当中去。比如,协会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面向白领群体,在内陆湖泊开设大帆船培训课程,并配合沃尔沃环球帆船赛的引进,让中国的航海爱好者既能了解奥林匹克帆船,也能了解休闲帆船,更能了解世界顶级的大型帆船。让更多的人通过亲自驾船掌舵感受帆船的魅力。中国的人口基数大,如果帆船运动发展起来了,将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我们一方面讲“帆船是中国民众21世纪的必然选择”,但也不能说帆船就是最好的运动。必须要考虑普通民众的承受能力。我们要把体育和休闲产业有意识地引进来,提供给大众,尽快结束中国人到海边旅游,只能下海游泳或到沙滩上晒太阳的局面,应该让更多的人有更多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