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估计,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期间,奥运村最高时将容纳1.7万人,每天至少也有1万人常驻;媒体村中一个较大的村有6000人的规模,这些需要运营企业能够连续而稳定地提供30天左右的24小时饮食服务。 “奥运期间,奥运村的一日三餐都有着非常详细的菜单,而且每天各不相同。”许云飞表示,每份菜单还都需要经过国际奥委会的批准,才能最终进入奥运食谱。 奥运食谱原则上包括五类产品结构:菜品、主食、冷热饮、水果、点心,其每个菜品都有质量卡,要求严格按照标准制作。奥运饮食不但要体现主办国当地特色,满足多重口味与美食之欲,更要对运动员的身体负责。 对于普通人来说,奥运选手的饮食是非常神秘的。“其实运动员吃的也是普通食品,只是经过了专业营养师的精心调配。”国际认证营养师沈丹从事了多年运动营养的研究,她称运动员营养的摄取已成为一门科学学科,每个国家的饮食显然要考虑到各自的饮食习惯,但运动员饮食搭配主要是糖、脂肪和蛋白质。“而像国外的职业运动员,都有自己的运动营养师,饮食结构在训练、比赛时都会比较均衡,即使不是比赛期间,运动营养师也会对运动员的营养做出科学的搭配。”她补充道. 营养均衡的奥运食谱除了要符合运动员的口味外,更要为大负荷的身体消耗提供能量,而且还需保证肌肉不会损失。“一般来说,平衡的膳食中碳水化合物应该占总能量的70%,蛋白质的热量为总能量的15%至20%,脂肪应低于20%。”沈丹还强调说,尽管奥运食谱可以满足运动员高强度运动后的身体恢复,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却并不适合。“运动员需要大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充足但不需过多,脂肪要低,他们的热卡需要量往往是常人的两倍以上,而热卡过剩是都市普通人的普遍现象。” 毫无疑问,对于奥运饮食来说,食品安全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据了解,在北京奥运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中,有几位来自国外的专家,包括国际反兴奋剂方面的专家和美国盐湖城奥运会专门负责食品反恐、安全保卫的专家。这些专家提出了一个全面的“奥运食品安全保障计划”。奥运会举办期间,还会有一批食品专家将在厨房内对厨师进行现场督导,一旦发现不遵守食品卫生条例的情况将及时予以纠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