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美国国债收益率和债券价格波动日益明显,而奥巴马政府庞大的经济振兴计划,更是让外界对持有美国国债最多的中国态度产生联想,因为此时,投资于美国国债的巨额中国外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如何在当前的环境之下,实现中国外汇储备的保值与增值,成为业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高层不断传递出外汇储备考虑用于国内的信号。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方上浦上周表示,外汇局将积极用外汇储备来支持国家扩大内需、增加进口对外汇资金的需要。这也使得各界对于中国外汇储备用于国内经济的预期进一步升温。上海证券报就有关外汇储备投资、外储如何内用等热点话题采访了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
陈志武认为,要改变中国外储管理的难题,就必须改变过度依赖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而最根本的就是要改变收入分配格局。他对利用外储对外购买资产、原材料等方式来实现外储投资保值增值的做法予以赞同。他认为,中投公司的运作应该值得肯定。
“中国应降低所持美国国债比重”
上海证券报:近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和债券价格都出现了明显波动,您认为影响美国国债市场的因素有哪些,对于美国国债的未来走势怎样看?
陈志武: 从去年9月中到去年年底,美国国债价格上涨很多,这是因为投资者都受金融危机的恐慌影响,要找投资避风港。但是,正如我去年11、12月讲到的,随着美国政府救经济、救金融机构的举措力度加大,美国政府要发行的国债必然要大量增加,会需要多发1.5到2万亿美元国债,这必然意味今后美国国债价格要下跌、利率要上升。从今年初到现在,美国国债价格总体上在下跌,这种趋势还要持续。
上海证券报:中国作为目前最大的美国国债持有国,如何管理好所持的美国债券投资组合?
陈志武:去年我就主张中国应降低所持美国国债的比重,而增加股权和资源的投资比重,现在来看这种投资组合的调整更有必要。
第一,奥巴马的救市、救经济方案需要发大量的国债,这对现在的美国国债持有者不利;第二,等这一阶段的金融危机缓和以后,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贷与投资肯定要上升,这也是各种经济救助计划的目的所在。到那时,现在美联储以及其他国家的零利率或者准零利率政策会给经济带来通货膨胀压力,这对美国国债的投资者而言很糟糕,这些投资者会出现损失。
第三,最近几个月会是美国股市探底的时期,这意味许多美国高科技、金融类、销售行业等跨国公司的股权价格很低,投资价值很高,机会越来越好。
再次,就是石油、天然气以及许多矿产资源的价格都被打得很低,虽然全球经济危机在短期内会继续抑制对这些资源类产品的需求,但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目前正是增持各类资源企业和资源的好时机。
最后,美国的房地产价格已经下跌不少,但在多数州房地产价格还没有到底。虽然奥巴马的举措会减少房价继续下跌的压力,但这一调整的过程还没有结束,所以,现在还不是投资美国房地产的时候。
改变收入分配格局
上海证券报: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外汇储备“困局”,即解决一方面外汇储备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海外投资又接连亏损的局面?
陈志武:这可以从几方面看。第一,从长远看,问题的根源在于过度依赖出口的中国经济模式,而之所以必须高度依赖出口,又是因为中国的资产财富过多地集中在国家手里、过多收入通过征税进入政府手里,使国内民间消费的相对水平不断下降,抑制国内需求的增长。而由政府掌握这么多财富、收入使用权的结果,就是使得中国经济的产能不断膨胀,反过来强化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度,导致更大的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使外汇储备困局恶化。
所以,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困局的结构性改革办法在于,改变“国富民穷”的局面,这包括将国有资产股权分给老百姓、降低各类税率。关于国有资产的民有化改革,可以考虑通过成立国民权益基金、将国有资产注入其中、然后把基金的股份均分给13亿人,或者通过直接送股的方式,这些是我从去年年初就一直提倡的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为中国民间消费提供更多不断增长的财产与收入基础,国内消费增长之后,出口顺差就会减少,外汇储备的困局也将得到缓和。
第二,在政府经济救助结构上,中国必须改变目前继续侧重基础设施和大型工业项目、大型行业的做法,因为这些举措的最终结果仍将是继续提高中国的物质生产能力和运输能力,强化产能过剩、对出口过度依赖的困局。最近几个月开始的“家电下乡”、住房按揭贷款利息折扣等措施,在效果上提升了居民对工业产品、房地产的消费需求,而这些刺激消费的举措才应该是经济救助计划的重点。通过这些政策调整来增加国内消费、减少对出口的依赖,这也会缓解外汇储备的压力。
第三,进一步放开个人和家庭购买外汇、到海外投资的空间和机会。很多人会说中国个人的海外投资理财经验较少,这个观点不错,但是,总得有个开始。而且不同人的经历、偏好和需要都不同,现在对海外投资理财产品的一刀切卡紧,把那些有能力、有需要选择各类海外投资品种的人也限制住了。由此,让那些可以帮助国家分摊外汇储备压力、外汇风险的人也无能为力,结果是国家把所有这些风险都自己承担了,这非常不利。
第四,鼓励更多民营企业走出去投资,通过设立类似非洲发展基金这样的专项基金去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以前,有的民企走出去不太成功,但这是能理解的,也该是预料之中的。当年,英国跨国公司、美国跨国公司也都经历了很多挫折,这些学费总是要交的。实际上,最近几年,不管从哪方面看,中国企业对海外市场、海外投资、海外经济的了解和经验积累都非常多,进展非常快,所以,对长远的发展,我是很乐观。互联网以及各种各样的会议正在大大缩小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要交的学费。
最后,中投公司的运作应该得到肯定。在不到一年半时间里,从无到有,已经建立了这么好的团队,这非常不容易。没有人愿意看到亏损,但是,我们应该公正客观看中投的投资业绩。他们在次贷危机中成立,开始做的两笔投资从当时看应该是好的选择,那时候谁又知道几个月之后次贷危机会演变成为全方位的金融危机?
做投资决策时,你只能根据当时所能知道的信息做出尽可能好的决策,你难以做出几个月后掌握更多信息时再看也是最好的选择,做投资、做实业的都知道这一点。当然,事后看,中投公司成立的时间确实没法更糟了,一开始就进入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大的一次全球金融危机!
但是,成立中投公司是正确的,总得有个开始,而开始总会很难。从长远看,刚开始碰到一些挫折或许更有利于发展。作为主权基金,他们的运作很难,各个国家都盯着他们,各个国家都给他们很大的政治压力,这确实给决策过程带来难处,也会影响到投资业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