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至6日,联合国亚太统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泰国曼谷召开。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接受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时说,中国的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可信。
统计体制在亚太比较先进
马建堂说,中国政府非常重视联合国统计方面的国际合作,已经正式承诺用5年时间,向联合国经社部捐赠400万美元,用于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统计能力的提高。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先生和联合国统计司司长张保罗先生称赞这是统计领域南南合作的典范。
中国政府也非常重视联合国亚太统计委员会的工作,这是他担任国家统计局局长以后,出国参加的第一次国际会议。因为亚太统计委员会作为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的附属机构,是亚太地区政府统计机构交流、分享、共赢的平台。各国交流统计方面好的做法,分享监测社会发展的经验,共同推动亚太地区政府统计能力的提高。
通过交流与比较,马建堂发现,中国的统计体制尽管还需要完善,但在亚太地区还是比较先进的。中国的统计系统有10万人,各省区市都有国家统计局直属调查队,体系比较完整,使用的统计制度、方法和标准基本与国际接轨,为经济运行提供服务的能力也逐步增强。当然,我们不能目光向下,还要通过国际平台,向亚太先进国家学习,进一步提高统计能力。
提高统计能力尤其重要
通过这个平台,马建堂提出,我们可以学习先进国家好的做法、好的经验,提高我国的统计能力。统计能力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即统计标准和统计分类;二是源头数据采集能力,任何统计的源头数据是否可靠,决定了统计结果的质量。这其中包括运用现代化采集方式,比如在市场了解到的价格,输入手持式电子采价器,直接就可以传到数据采集系统中去;三是统计数据全过程控制能力。在我国,有乡、县、市、省等多个环节,容易受到干扰;四是数据分析能力。运用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预测。
提高统计能力,就远期目标而言,是为国家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服务。近期目标则是科学、及时、有力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及时反映经济运行走势,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预测和预判,为国家的宏观决策提出科学建议。在当前金融危机还在进一步蔓延的情况下,提高统计能力显得尤其重要。马建堂说,参加这次国际会议,就是希望在这方面有大的收获。
对GDP修订是国际惯例
马建堂也注意到,国际上一些机构或媒体,对中国的统计数据有些看法。“我想这也是正常的,中国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总有人要说三道四。”另外,也有一些看法是由于不了解情况而产生的误解。比如说对2007年GDP最终核实数据的修订公布后,引发了国际上一些议论。其实,GDP统计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我国GDP核算制度规定,要经过初步核算、初步核实和最终核实3个环节。在一个年度结束的20天内,依据快报数据,初步核算。在年中,年报数据和财务数据越来越全,经过修正,形成初步核实的GDP。到年底,根据最终年报数据和财务决算,对上一年的GDP进行修正,形成最终核实的GDP。对GDP进行修订不光是中国的做法,也是国际惯例,因为各国年报数据和财务数据,也都是逐步收集完善。美国对年度GDP要进行5次修订,加拿大要修订3次,德国要进行4次修订。
去年第四季度GDP增长6.8%的数据公布后,马建堂也听到国际上两种声音,一种说法是比实际情况高了:“你用电量是负增长,GDP怎么还能增长6.8%呢?”持这种说法的人,实际上对经济运行各种因素的内在关联不是很了解。用电量主要体现在重工业,而服务业用电量就很少。中国第四季度工业增速虽然下降比较多,但服务业相对还是比较稳定的。因此,用电量和经济增长不是完全同步的。另一种说法是故意算低了:“中国政府故意压低前一年数据,为2009年实现保八目标提前做铺垫。”这完全是一种主观臆测,没有依据。
马建堂最后说,通过参加国际会议,我们一方面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国际可比性,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个平台,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统计的运作过程。了解的事实越多,产生的误解越少。(本报驻泰国记者 任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