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正在呈现蔓延和加深之势。尽管世界其他各国采取了多种应对措施,但是成效并不显著,发达国家经济进入衰退的迹象进一步显现。我国已经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独善其身不现实。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断显现,从外向型企业开始,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经济增速回落,城乡居民收入预期受挫。在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多的情况下,2008年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2009年的经济工作,明确了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要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当务之急是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怎样才能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这需要从我国经济运行所受到的外部冲击来认识。现代经济高度依赖金融体系。金融危机的爆发,直接冲击社会总需求,造成社会总供求的失衡,经济活动的萎缩,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困难。阻止金融危机不利影响扩大化,短期内最有效的办法是采取措施刺激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三股力量。当前形势下,刺激需求的可行途径是增加消费和投资,扩大国内需求。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是保增长,实现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根本途径。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间接宏观调控的两个最重要工具。为了刺激需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09年我国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就意味着将会明显地增加公共支出,增加政府投资和消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意味着增加货币供应以促进信贷规模合理增长,保障流动性供给,缓解企业流动资金紧缺的矛盾。
实际上,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我国已经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10项措施,不但在国内外受到了好评,而且在一些重要领域和部门显现了初步成效,阻止了经济下滑的态势,重振了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也使世界对我国抵御金融危机冲击寄予了厚望,甚至改变了一些国家无效救市的做法。
我国国内需求中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政府的支出都占有相当大的份额。面临社会总需求可能下降,政府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政府支出对国内需求拉动将会更加明显。一方面,政府通过优化支出结构,不但直接增加了需求,而且还会破解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制约;另一方面,通过结构性减税,加大民生工程支持力度,调整货币政策,不但可以避免公共支出的挤出效应,而且还可以发挥政府支出的带动效应和乘数效应,保持我国经济在良性运行的轨道上。
这次中央采取政策措施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特别考虑了如何很好地把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和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结合起来。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这次中央工作会议强调了要继续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提出要把提高农民收入、夯实农业基础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
尽管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才能取得实现,扩大内需保增长必须在尽可能短时间内就必须取得成效,但是,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仍然明确要求把扩内需、保增长和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在扩大国内需求的同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城乡结构,解决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了要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如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要实现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必须以改革为动力。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要抓住时机深化价格体制改革、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等。通过深化改革,必将有助于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