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6月27日,在朝鲜核工业重地宁边,20多米高的核设施冷却塔在烟尘中倒塌。朝鲜当地时间27日17时05分(北京时间16时05分),宁边地区核设施的冷却塔被炸毁。 新华社记者高浩荣摄
8月11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说,美国政府决定推迟原定当天把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删除的计划。
人们记忆犹新,今年6月26日朝鲜向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主席国中国正式提交了说明其核计划的申报清单。当天,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将把朝鲜从美国制定的“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删除,并终止对朝鲜适用《敌国贸易法》等制裁性措施。6月27日,朝鲜炸毁了其宁边核反应堆的冷却塔。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美朝韩俄日六国的代表团团长7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就全面均衡落实朝鲜弃核第二阶段行动达成重要共识。即,在六方会谈框架内建立验证机制,验证朝鲜半岛无核化;建立监督机制,确保各方信守并履行各自作出的承诺,包括核不扩散和对朝鲜的经济与能源援助;各方向朝鲜提供重油与替代物资援助宁边核设施的去功能化,争取在2008年10月底前完成。
六方团长会议共识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对朝鲜申报的内容进行验证。验证开始前的工作是确定验证方案,而确定验证方案的基础是朝鲜和美国首先达成一致意见。如果美朝之间在6月26日以后的45天内确定了一个它们双方都可以接受的验证方案,美国即在8月11日正式宣布把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删除,朝鲜将因此从影响广泛的美国制裁中摆脱出来。但是,朝美两方在验证程序与方法上迟迟达不成一致,所以美方官员开始急躁起来,多次放话说“45天只是一个最低期限”。8月11日这一天到了,美国终于宣布:在验证程序确定之前,不准备从“支恐名单”中删除朝鲜。
六方会谈上提出对朝鲜申报的内容进行验证是十分必要的,否则此后的“弃核”进程将缺乏信任基础。这次团长会商定,验证机制由六方专家组成,验证措施包括视察相关设施、查阅有关文件、约见相关技术人员等。会后,美朝官员进行了数次接触,都未能达成一致意见。据外电报道,他们的主要分歧在验证机制的核心点上——有关专家随时到现场调查宁边核设施,并进行采样分析和约谈相关人员等。朝方专家表示,可以接受对宁边核设施进行实地考察,但不允许采集核物质样品。有评论说,“朝鲜可能担心允许采样将会暴露实际生产的钚比申报的量要多,或者是为了以允许采样为代价争取更多的补偿。”但实际情况恐怕并非这样简单,从根本上看还是美朝之间缺乏互信基础。其实,这也不难理解,简单回顾一下历史就会发现,朝鲜做过令美国不放心的事,美国在朝鲜心目中的信任度就更低。
站在朝鲜的立场上想一想:即使它完全如实申报了自己的核计划,一旦敞开大门让敌对了几十年的美国人、韩国人和日本人任意查找线索,怎能保证他们不会提出即使朝鲜浑身是嘴都难以说明白的问题呢?即使这些国家的专家们不吹毛求疵,惨淡经营多年的那点家当全部亮在老对手面前,怎能保证换回的都是友谊呢?如果自己的底牌彻底展示出来后,对方又像从前那样翻脸不认人,又该如何自保呢?当年萨达姆同意美国对伊拉克进行了几乎是侮辱性的核查,但战争照样爆发了。后来美国承认没有找到伊拉克搞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可是萨达姆死了,国家打烂了,美国兵照样在伊拉克耀武扬威。朝鲜不可能想不到这些问题。更何况,李明博刚上台就改变了其前任的对朝政策,美韩领导人最近会面时又表示要重视朝鲜的“人权问题”。所以,朝鲜每迈出关键性的一步时,都会反复斟酌利弊得失。
站在美国的立场上看一看:从国家的角度比较,美国对朝鲜占有绝对优势,但是朝鲜处在中美俄日四个大国战略利益的交汇点上,它不可能像对待伊拉克一样对付朝鲜,它的传统盟友也难以接受在当今的国际环境中以武力解决朝鲜问题。所以,它不得不通过外交手段来维护自己在东北亚地区的利益。在东西方冷战结束后,欧洲的盟国不再像过去那样言听计从,亚洲的盟国也在争取独立自主的权利。美国不能继续公开视俄罗斯为敌,并要承认中国是存在竞争关系的合作伙伴。日本要确立自己的政治大国地位,韩国与中国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美日韩军事同盟关系的内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美国不得不调整持续了几十年的对朝政策。但是,在很多美国政界人士的眼中,朝鲜依然被视为“邪恶轴心国”,是桀骜不驯的独裁国家,那里的“人权状况”不可容忍。所以,尽管布什希望在结束任期之前给自己和共和党留下一点外交遗产,但美国政坛上非常缺乏应该对朝鲜多给予一点理解的气氛。在面临总统选举的情况下,布什政府的对朝鲜宽容也是有限度的。
目前的情况是:美朝两方都面临着通过解决核问题而减轻压力的问题,但它们又各自都有难处,谁也不敢轻易地迈错一步。美国和朝鲜在验证程序和删除支恐名单上较劲,确实使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又多了一道“坎”。但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美朝两方都不真正是“不见真佛不烧香”的主儿。近日不断有消息说,美朝和其他有关国家正在为打破目前的“卡壳”局面寻找化解办法,这可能又是一个深入较量与妥协的过程。
(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朱克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