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经将中日关系比作一条大河,经过多年的冰封,2006年的安倍访华是“破冰之旅”,2007年春温家宝总理的“融冰之旅”与年底福田的访华则是让“战略互惠关系”这艘大船离岸启航,而此次胡锦涛主席的访日则是在充实“战略互惠关系”大船的货物装满的同时,为这艘大船把准航向,为长期的中日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充实战略互惠关系内容是中日双方共同的期待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从冷战时代的政治对抗进入冷战后的经济竞争时代;中日两国的国力对比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经济上的相对弱小的国家成为在世界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力量的大国。4月30日,日本众议院议长河野洋平给予中国积极的评价,他认为“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让世人震惊,而且这一发展还将继续下去”。而在近10多年来,日本的经济却长期停滞,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差距不断缩短。东亚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两强并进的局面,日方有些受挫感,因此,中日关系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并在20世纪的前6年,跌到了谷底。
以2006年安倍的访华为标志,日方开始正视中国,并与中国达成了构筑“战略互惠关系”的共识,但安倍仍然不放弃“价值观外交”与“自由繁荣之弧”等对华围堵的政策,中日关系中仍然存在着“冰块”。而去年9月上任的福田则是多年来日本首相中少有的具有战略观点的政治家,他提出重视亚洲、重视中国的外交政策,搁置“价值观外交”与“自由繁荣之弧”等没有任何意义的政策,认同中日双赢,认同中国在国际上的重要作用。据日本媒体透露,4月中,福田曾委托自民党干事长伊吹文明向胡锦涛主席递交他的亲笔信,信中福田希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表达了希望充实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强烈愿望。日方的务实将成为中日关系发展的有利条件。
此次访日,预计中日双方将就经济合作、节能与环境等方面的互利合作进行协商,同时开展青少年民间交流,为战略性互惠关系充实新的内容,将中日友好继续发展下去。
构筑长期稳定的中日关系是双方共同的历史任务
胡锦涛主席此次访日,其意义不仅在于落实“战略互惠关系”内容,使2008年真正成为中日关系“飞跃发展之年”。而且还将从战略高度,以长远眼光,与日方共同规划两国关系未来发展蓝图,明确新形势下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确立两国中长期务实合作的方向和重点领域,为中日关系构筑长期稳定发展的框架。
近年来,中日关系多有波折,原因就在于两国关系缺乏稳定的框架。日本政治上的风吹草动都会对中日关系造成影响。如小泉屡屡参拜靖国神社,就使两国间首脑高层互访停滞,政治关系的冷淡影响到经济与民间的交流,从而对中日关系整体造成恶性影响。正是因为有此教训,中日双方更加重视长期稳定框架的构建。
长期稳定的框架需要许多内容来填充,2006年12月,中日共同研究历史问题专家委员会启动,并计划完成《历史问题研究的共同报告》,以推动中日关系持续健康的发展。
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日时与当时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共同主持中日经济高层对话启动仪式,并在同年12月举行了第一次对话。双方就宏观经济政策交流、强化区域合作等广泛地交流了意见。经济交流的机制化必将成为长期稳定关系的“压舱石”。
在中日双方均关心的食品安全议题上,中方也积极与日方进行协商,希望与日方构建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在问题发生时,在框架内解决,避免因为协调不畅影响中日整体关系。
长期稳定关系的关键就在于双方要有共同的目的,共同的利益,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确定具有发展潜力的关键领域,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避免因局部问题而导致整体关系的倒退。
应通过共同努力解决中日关系中的“问题”
中日关系中当然存在问题,但问题不是难题,问题是可以通过协商解决,难题则是困境,需要花费的精力与代价将是非常大的。
东海问题是问题而不是难题,日本某些势力将东海问题渲染成中日关系中的“核心难题”,是别有居心,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独赢”。这种想法既不符合现在的国际潮流,也不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在东海问题上,中日双方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协商,将来一定能够找到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方案,实现双赢。日方也应做出相应的努力,构建两国新的合作框架,解决问题。
比如台湾问题,也是中日关系中的一个问题。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支持陈水扁当局,使台湾问题成为阻碍中日关系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去年底福田访华时,明确表示不支持陈水扁当局的“入联公投”,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日方应在台湾问题上持更为积极的立场,改变暧昧的态度,去除中日关系发展的隐忧,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升中日关系的层次。
中日关系这一艘大船在航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激流,会遇到漩涡,中日两个共同的掌舵者如果能够齐心协力,共同面对,就能使它不会偏离航向,破浪前行,也必将造福中日两国人民,这是中日共同的历史责任,胡锦涛主席的访日就是为了这个目的。(霍建岗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